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8课《李广射虎》_苏教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4243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8课《李广射虎》_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8课《李广射虎》_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8课《李广射虎》_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8课《李广射虎》_苏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8课《李广射虎》_苏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第八课 李广射虎 教案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2、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

3、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教学目标】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知识与技能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

4、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学会认读5个生字,能够书写10个生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背诵塞下曲。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明

5、白塞下曲是赞美西汉“飞将军”李广神勇无比的,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 的敬爱之情。【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塞下曲这首诗的意思。【教学难点】 充分利用故事,理解诗意,了解诗的意境。【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古诗(播放视频)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唐代有名的边塞诗人。卢纶,字允言。其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七古亦佳,多唱和赠答之作。“大历十才子”之一,诗风较为雄壮。 师:这位“夜引弓”的“将军”是谁呢?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呢? 师: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去看看吧! 2. 板书课题李广射

6、虎。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交流识字方法: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且组、其期、罗逻、易惕、昔猎、口 木。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唐”半包围结构。注意“广”字里面的笔画要紧凑。“搭”左右结构。左小右大,注意左边的笔顺,笔画要紧凑。“扎”左右结构。左小右大,注意右边的笔顺,笔画要紧凑。(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将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3.理解词语。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出示词语: tng q ln

7、 lu li di mng lng zh chu su唐代 时期 卢纶 巡逻 猎物 惊呆 朦 胧 扎进 绰号 搜寻A. 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词语理解: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等保持警觉。朦胧: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巡逻:行走查看警戒。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三、精读领悟 1.全文共分几部分?第一部分 (第1-2段):用诗歌引出李广,并转入下文对事件的叙述。第二部分(第3-4段):李广射虎的经过。2.第一部分 (1)品读第1-2自然段,写塞下曲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引出人物李广。 (2)他是怎样的将军? 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被人称为“飞将军”。 公元前136

8、年,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 令部下务必生擒之。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敌兵马匹,射 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从此,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汉之飞将军”称号。 (3)诗中描述的,就是他在镇守北方边境时发生的一件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引起疑问,为下文作铺垫。 3.第二部分 (1)品读第3-4自然段,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天气情况? 时间:一天夜晚 地点:一片松林 天气情况:月色朦胧(2) 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沙沙”的声音,给人一种怎样 的感觉? 给人一种紧张、恐惧的感觉。 (3)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

9、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从这句话中可以 看出李广怎样的特点? 李广将军经验丰富,警惕性很高。 (4)找出李广射虎的句子。你能看出李广的什么品质? 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 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机智 勇敢 (5)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李广射虎的动作?你能说说它们的含义吗? 拈:拿。 拈弓:拿起弓。 搭:架。 搭箭:架起箭。 运:贯注。 运足了气就是把全身所有的气贯注到身体的某一部分。 (6)“嗖”的一声,又说明什么? 箭的速度快、李广臂力过人。 师:在那样紧急的情况下,李广仍能将箭射的如此熟练、如此神速,真是箭技

10、高超啊! (7)如果用诗句来概括这一部分内容,应该是那两句呢?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师:李广的神勇无比究竟只是一个传说,还是一个奇迹呢? (8)师:李广射箭的结果是什么? 清晨将士们寻找猎物,白羽箭扎进了石头。 (9)文中是怎样形容大家的惊讶程度的?有什么作用? 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 两个叹号,“惊呆了”来形容大家的惊讶程度。这句话是为下文作铺垫,要射中一块石头并不难,而要把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却难上加难。 (10)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 “深深地扎进”“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说明李广将军的武艺高

11、超,力大无穷,让我们 了解了李广将军的英武。 (11)诗中哪两句概括了这一部分内容?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5. 口语训练 你能联系课文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 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 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6.诵读相关歌颂李广的诗歌,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面对神一样的英雄李广,大诗人们不吝笔墨、不吝豪情,纷纷挥毫,请看 历代歌颂李广的诗句摘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 君不

12、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唐高适)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唐高适)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唐杜甫)四、课堂总结 师:学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总结:本文让我们充分了解了李将军的机警勇敢,武艺高超,力大无比。表达了人们对李广的敬佩与怀念。五、课堂练习1.我会写反义词危险(安全) 失望(希望) 先进(落后)炎热(寒冷) 笨重(轻便) 强大(弱小)2.我会组词。惕(警惕) 搭(搭配) 礼(礼貌) 踢(踢球) 塔(宝塔) 扎(扎进) 六、作业布置1.背诵古诗。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板书设计】 李广射虎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神勇无比! 诗文对照 理

13、解诗意 平明寻白羽, 没入石棱中。 【教学反思】 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文包诗”此类文章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要借文学诗。这就告诉我们,文包诗指向的教学侧重点应是诗,文是手段,诗是目的,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 1.诗歌引路,先入为主。 在导入环节中,直接用塞下曲引出课题,让塞下曲 在学生脑海中先入为主,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诗歌如影随行。这对学文的过程中理解诗 歌,感受意境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在初读感知环节,引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找出与诗句相对 应的语句,把诗句和文章内容一一对应起来,感受“文包诗”“诗文相通、诗文相融、交 相辉映”的文本特点,充分利用故事来理解诗意,感受意境,并习得“文包诗”诗文对照、 理解诗意的学习方法。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