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隐藏的数字.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4434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隐藏的数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求隐藏的数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求隐藏的数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隐藏的数字.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求隐藏的数字作者:学夫子这是一道从彭翕成老师博客里看到的题目,涉及到著名的弃九法,我在数的根植关系一文里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弃九法的一个运用,就是检验计算结果。所谓根植,就是将一个数的各位数相加,如果是多位数,将结果的各位数继续相加,直到只剩下一个一位数为止,这个一位数就是原数的根植。在四则运算中,加、减以及乘法都保持根植不变性,即多个数乘积的根植等于各数根植的乘积。运用这个性质,可以解决下面一道问题。题目1:假设n(n+1)(n+2)2=30391625376,其中代表一个隐藏的数字,你能找出来么?由于左边是连续三个自然数的乘积的平方,所以其结果必然能被9整除,这说明右边的各位数之和也应该能被

2、9整除。2+0+3+9+1+6+2+5+3+7+6,经过计算知道要么为0要么为9.再利用这几个数能被4整除,所以最后两位数一定能被4整除的性质得知,一定为9.不过彭老师对下面一道问题的处理,学夫子眼拙,甚为不解,因为在我看来,这也完全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决,而且更加简单。题目2:假设n(n+1)(n+2)2=30391625396,同样是求代表的一位数字。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

3、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

4、院长、西席、讲席”等。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同样的道理,右边各位数之和应该为9的倍数。你可以采用整除,也可以采用一开始所说的根植,右边数的根植一定为9,很容易看出来,右边数字其余各位数的根植为2,那么处就只能为7,所以答案就是7.这种情况还根本不用讨论,一步到位。学夫子眼拙,实在搞不清楚彭老师为何要那样做,还请各位指点。(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