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4987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万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基础探究万以内的数位及数位上数字的意义、读数和写数模块二:深化探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近似数、估计策略及万以内的口算模块三:应用探究万以内数的认识整理,提升应用单元目标1. 结合具体的情境能说出各数位名称、顺序,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万以内的数。2. 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能用词语和符号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感受大数的意义,建立初步的数感。3. 初步认识近似数,能结合实际,经

2、历用万以内的数估计事物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估计的意识。4. 能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流程模块一 基础探究探究活动:奇妙的计数器一、千、万的认识1. 探究一千是多少?(1)一千是多少?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2)学生尝试用计数器,拨出不同表示一千的方法。(3)交流总结10个一百是一千、100个十是一千、1000个一是一千。2. 探究一万是多少?(1)一万是多少?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2)学生尝试用计数器,拨出不同表示一万的方法。(3)交流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100个一百是一万、1000个十是一万、10000个一是一万。3. 拨珠游戏同桌再次用计数器播出不同的一

3、千、一万,并相互描述一千、一万是多少。设计说明:借助学生爱玩的计数器拨出一千、一万有利于学生建立千、万所表示的意义,由充分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让其自我推理得出一千、一万所表示的丰富意义,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二、数位与计数单位1. 辨析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数位(1)举例形象地让学生理解“数位”是什么,借助实物、计数器建立充分的表象。(2)掌握它们之间的顺序。2. 辨析个、十、百、千、万计数单位(1)借助实物、计数器能知道“计数单位”是什么,建立充分表象认识。3. 描述大数各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义(1)结合实例,尝试说出数字

4、所表示的意义。(2)借助计数器,组内练习相互说出各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三、写数1. 尝试写数教师用计数器拨出一数,学生自己尝试写数。2. 合作交流(1)同桌二人借助计数器,一生拨数,另一生写数,相互拨数、写数。(2)小组内交流写数时遇到的问题。3. 总结方法师生共同总结写数的方法,同桌再次交流如何正确地写数,尤其是0的写法。四、读数1. 尝试读数教师用计数器拨出一数,学生自己尝试读数。2. 合作交流(1)同桌二人借助计数器,一生拨数,另一生读数,相互拨数、读数。(2)小组内解决读数中遇到的问题。3. 总结方法师生共同总结读数的方法,同桌或小组充分交流如何正确地读数,关键0的读法。五、古老的

5、算盘教师通过算盘实物让学生了解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让学生尝试借助算盘来拨数并且进行读数、写数练习。设计说明:以上环节的设置,都要重视学生的充分形象感知和学生的自我探究:怎样写数、读数;0的写法和读法等都要重视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体验。借助算盘表示多位数,并且能够描述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这也是进一步让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进一步的感知了解。模块二 深化探究探究活动一: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近似数一、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1. 拨珠练习同桌两人在计数器上各自拨出一个万以内的数,之后进行大小比较:(1)位数不同样多数的大小比较(2)位数同样多数的大小比较教师对在拨珠练习中所出现的上面两种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并总

6、结出相应的比较方法。2. 自主比较小组内拨珠比较大小设计说明:组织拨珠练习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各自所拨的数进行比较时要关注分类和总结,还要关注到学生能用符号和语言描述所拨数的大小关系。二、万以内数的近似数1. 自学质疑(1)自学接近整百数、整千数的近似数。(2)教师设计相应的指导方案,点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2. 组内讨论怎样写出一个多位数(接近整百、整千)的近似数。3. 交流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借助学具进一步演示一个多位数(接近整百、整千)的近似数的正确写法。设计说明:探究多位数(接近整百、整千)的近似数建立在学生对整百、整千的认识的基础上借助学具,通过实践反复操作练习建立起的估计意识,为

7、后续加减法的估算、乘除法的估算以及解决生活中现实问题做好铺垫。探究活动二:估计的策略一、尝试估计1. 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教师出示情境,学生提出问题。2. 尝试估计学生自主估计,初步发展自我估计意识。二、交流展示1. 组内交流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计的情况,说一说估计的方法。2. 全班汇报全班交流汇报,倾听其他同学估计的方法和过程。三、总结方法,提炼估计策略师生共同总结估计的策略方法:切块、分组等等。设计说明:估计的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自我估计的意识,能够用较为合理的方式方法应给予肯定。估计意识的培养一定要结合现实生活具体情境才可使估计意识的培养有意义。探究活动三: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一、情境引入,提

8、出问题教师出示情境图,学生提出问题。二、自主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完成解答。三、汇报交流口算方法先在小组内交流口算的方法,再在全班内进行汇报总结。设计说明: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可以借鉴于学具完成,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对计数单位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运用。再有直观操作转化到抽象的口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模块三 应用探究探究活动一:回顾整理,理清结构一、自我梳理根据所学自己制作一张数学手抄报,进一步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结构上的梳理。设计说明:手抄报的制作过程就是让学生再现重组知识的过程,同时的梳理也是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小组内的相互交流、班级内的点评则进一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探究活动二

9、:拓展延伸,提升应用1. 绘制计数器学生自己绘制给定数、自定数的计数器的绘制,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以及数位和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2. 阅读材料,解决问题阅读给定的材料,练习万以内数的写法、读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第二节 读整本书教学设计蓬勃发展的“孔孟之乡”二年级下册读整本书教学设计内容简要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之称的山东省,近年来已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截至2018年底,全省拥有大中型企业2628家,省重点企业集团136个。山东的公路以通车里程长、路面等级高而闻名全国。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二千零七十七千米,居全国首位。航空业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700多条。港口密度居全国之首,

10、现有港口26处,泊位285个。2018年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112项,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19项,组织实施省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198项,“火炬计划”项目269项。文化生活丰富多彩,2018年共出版各类图书四千三百九十三种,杂志268种。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5252元,衣食住行开始向多样化、高档化发展。农民人均收入达2805元。山东旅游资源丰富。全省共修复、新建旅游景点五百一十处。孔子故里曲阜,五岳独尊泰山,泉城济南,海滨城市青岛等,都各具风采。阅读指导1.自主阅读,你能把横线上的数写出来吗?2.估一估,这段资料大约有多少字?3.根据这段资料,你能提

11、出哪些数学问题?环节设计1.自主阅读,独立完成所要解决的问题。2.组内交流,说一说从材料中所感受到的“孔孟之乡”的蓬勃发展是怎样体现的?3.拓展延伸,你也来收集这样的资料与同伴交流一下。第三节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数活动目标1.经历从生活中搜集材料、整理材料的过程。2.感受生活中大数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过程设计搜集整理展示交流制作数据表格总结提升活动过程活动一:搜集整理同学们课下充分搜集、整理有关一些大数的材料,做好课前准备。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

12、,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

13、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

14、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活动二:展示交流1.把自己搜集、整理的材料在小组内展示、交流。“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

15、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活动四:总结提升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再对数据的分析描述,到数据中所体现的具体意义,自己有什么收获,谈一谈,简单的写一写。以上即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