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第4课时 动物聚会|北师大版(2014秋).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6002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第4课时 动物聚会|北师大版(2014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第4课时 动物聚会|北师大版(2014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第4课时 动物聚会|北师大版(2014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第4课时 动物聚会|北师大版(2014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第4课时 动物聚会|北师大版(2014秋).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4课时动物聚会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

2、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学内容】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

3、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材P2223,乘法的应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

4、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教学目标】1.结合“动

5、物聚会”的情境,进一步体会相同数连加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2.结合具体事例体会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3.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及灵活应用。【教学难点】1.能提出问题,进一步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结合具体事例体会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听说今天森林里要举行一个动物聚会,咱们去看看好吗?(PPT课件出示教材P22情境图)哇!这里真热闹,各种小动物都拿来了自己爱吃的水果、蔬菜,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出示课题:动物聚

6、会)二、自主尝试,探究学习1.提出问题。师:下面谁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生1:有三只猴子,每只猴子都端着6个桃子。生2:有三只兔子,每只兔子都抱着4个胡萝卜。生3:有六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都拿着3个松果。生4:每个树枝上站着3只小鸟,共有3个树枝上有小鸟。师:你能根据你看到的提出数学问题吗?生1:一共有多少个胡萝卜?生2:一共有多少个松果?生3:一共有多少个桃子?生4:一共有几只小鸟?2.解决问题。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请大家看这个问题。(出示幻灯片:一共有几只小鸟?)师:谁来帮刚才提问的同学解答一下?生1:3+3+3=9(只)。师: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生2:33=9(只)

7、。师:刚才的几个同学回答的都非常棒,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1.刚才同学们提了那么多问题,现在老师也想出道题看你们会做吗?(PPT课件出示教材P22“想一想,连一连”)(1)让学生说一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每幅图各表示几个几,自己独立连线。(2)指名汇报自己是怎样连线的,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连线。左图表示的是6个3,右图表示的是3个6。左图对应的卡片有4张,分别是“3+3+3+3+3+3”“6个3”“63”和“36”;右图对应的卡片有4张,分别是“6+6+6”“3个6”“63”和“36”。引导学生发现,左右两图都可以写成36或63。题中的“6+3”是干扰信

8、息,如果有学生选择了这个算式,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义。(3)教师应特别强调:虽然根据左右两图都可以列出乘法算式“63”和“36”,但这两幅图所表示的具体图意是不一样的。左面的松果图表示“6个3”,而右边的桃子图表示“3个6”。2.(PPT课件出示教材P22相应情境图)看一看,说一说,你能想到哪些算式?(1)先说说每幅图表示的意义,然后列出算式。(2)如有学生想到加法算式,可以进一步让他改写为乘法算式。3.想一想,用36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1)先出示教材中的两个例子,让学生看懂两幅图的意思后再举例子。(2)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如有表达不清楚,要及时指导。四、实践应用

9、1.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1题。学生看图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再独立连线,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2题。学生看懂图意,明确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3题。明确第一个问题要解决的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再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最后列式解答。4.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5题。小组内先说一说,再指名汇报。五、小结同学们真聪明,老师都没有想到我们身边竟有这么多的数学问题,都是你们这些好奇的同学们发现的,希望你们以后天天给老师出这样的题,让老师变得和你们

10、一样聪明。六、布置作业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动物聚会”这节课是第3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节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同一乘法算式在具体情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教学中,我注重了结合情境图解决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结合信息和给出的算式连一连的教学环节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特别是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同学们能交流解题策略,使同学们明确地掌握了做此类题的方法。不足之处本节课时间没有掌控好,导致用“36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数学问题”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些仓促。再教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尝试性学习方式,加强动手操作与说一说、找一找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体会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不同的,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乘法,处处有数学。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