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数学仪器的引进与改进.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6664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数学仪器的引进与改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清代数学仪器的引进与改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代数学仪器的引进与改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数学仪器的引进与改进.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清代数学仪器的引进与改进康熙皇帝在位期间,还很重视引进外国先进的数学仪器。这些仪器进入中国后,一般在功能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康熙曾命令引进帕斯卡计算器和纳皮尔的算筹,并令人加以仿制。故宫中珍藏有10台计算器,据考证当为康熙晚年间制造,是为仿造并加以改进。考史,17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Pascal,16231662年)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分别发明了计算器。但前一种计算器仅可作加减法运算,且只能计算6位数;后一种计算器仅可用作加、乘法运算。故宫所藏计算器,可进行多达12位数的计算;有的适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有的还可进行平方、开方运算。显然,故宫计算器当为引进计算器的改进

2、型。数理精蕴中记载了我国使用对数计算尺。该书载有4种尺度:假数尺(对数尺)、正弦假数尺、切线假数尺、割线假数尺,也介绍了尺度的画法与用法。对数计算尺为英人甘特(E.Gun-ter,15811626年)发明于17世纪20年代。故宫珍藏有铜制、象牙制许多计算尺,有的还标有“康熙御制”字样。显然系当年仿甘特计算尺制造而成。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

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伽利略比例规传入中国后,在康熙年间也有发展。故宫珍藏许多铜、银及象牙制比例规,比例线条或三五种,或十余种。故宫中还有铜、银制量角器。有些比例规和量角器刻有“康熙御制”。(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