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北京海淀2018年高考一模数学试卷.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7200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度解析北京海淀2018年高考一模数学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深度解析北京海淀2018年高考一模数学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深度解析北京海淀2018年高考一模数学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深度解析北京海淀2018年高考一模数学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深度解析北京海淀2018年高考一模数学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度解析北京海淀2018年高考一模数学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解析北京海淀2018年高考一模数学试卷.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深度解析北京海淀2018年高考一模数学试卷解析人:新东方优能中学名师,主讲高考数学。原省级示范高中数学教师,原太原新东方全科主管,学习周报特约编辑,高考数学阅卷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数学功底、风趣幽默的教学方式授课。创造性的“题型分类教学”,打破题海战术,将高中数学拆分为百个典型问题,注重方法的讲解,举一反三。2018年的海淀一模刚刚结束,这份试卷质量很高,题目总体难度不小,其中很多题目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好题。对于高三学生的复习,查漏补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第一感觉拿到试卷的第一感觉是亲切,大部分试题均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试题的起点低,入手容易,最重要的是试题非

2、常的亲切,可以说和学生在平时练习的题目还是比较接近的,在关注考试选拔功能的同时,更关注发展功能,考查出学生会什么,让所有学生尽可能多表现出数学学习的成果;但是有几个题目设计比较巧妙,试题给笔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二、亮点分析(以理科试卷为例):此题考查排列组合,虽然难度不大,但是充满了智慧,此题可以直接分类解答,但是采用“间接法”解答更妙,可以先数总数,减去甲在首位的,则立刻出答案D。这与2018年北京高考数学的用“1,2”排四位数包含“1,2”的有几种很相似,也是数出总数,减去都是“1”和都是“2”的两种,一步出答案。历年考题,无论是京内还是京外,都青睐考察“间接”不无联系,间接的思想不管是在

3、排列组合还是概率中都有较多的考察,概率中最典型的提问就是“至多至少”,本质上这就是间接法,考查思维非常巧妙。此题本身难度不小,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得出结论,但是从小题小做的角度,采用“特值排除法”更妙,带入a=0满足条件很容易排除掉B,D两个选项,再令a=-3,也满足条件则排除C选项。在新东方的课堂上讲解过很多这样的例子,考试结束后很多学生反馈虽然题目很难,但是还是很顺利的解答了此题。其实2018年海淀的一模中选择8也是类似的题目,同学们可以尝试一下,题目如下:(2018海淀一模理8)已知抛物线:,圆:(其中为常数,).过点(1,0)的直线L交圆于C、D两点,交抛物线于A、B两点,且满足的直线

4、只有三条的必要条件是ABCD(答案D)这道选择的压轴题目思路非常巧妙,整体和北京2009年的选择8非常相似,表面看是计算45角的个数,但是本质是计算出B点与其他各7个顶点连线与AC的夹角,除B点外,7个顶点连线中,第一组BA,BC,BB。它们与AC所成角均大于45,姑且称A,C,B其为“大”点;第二组BA,BD。都和AC垂直,它们与AC所成角当然也大于45,A,D也是“大”点;第三组BD。该线与与AC所成角余弦为三分之一,也大于45,所以D也为“大”点;第四组BC,该线与BD所成角度正切为,因此这是一个“小”点,这是唯一一个“小”点。7个点中,小大点之间的连线上必有唯一个个满足要求的点,例如,

5、当P点在BC上运动变化时,从B出发,BB与AC所成角度大于45,沿BC运动到C,BC与AC所成角小于45,也就是说,出发时大于45,结束时小于45,那么,这之中必有一个等于45,也就有满足要求的P点,同理,在CC和CD上肯定也各有一个,故共有三个点,选B。这个解题思路中,蕴含的是函数中的零点定理,体现了运动与变化的观点,题目出法新颖。填空题部分12小题很有意思,题目题干虽然比较复杂但是内容很简单类似2018年北京高考数学的第5小题,以实际应用为模型考查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很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填空的压轴题第14小题考查到了大名鼎鼎狄利克莱函数,在数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今天拿来出高考题,实在有趣。这是

6、个杂题,考的就是能力,其中涉及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分析,题目倒是不难,这种能力,游离在正常教学之外,只有通过轻微的竞赛题目训练,才有可能全对。解答题部分笔者认为几个题目质量都很高,首先三角函数这个题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对学生思维要求还是很高的,第一问应该使用余弦定理将角B打开,计算可得c=4,但是从条件来看会让人感觉是用正弦定理来解答,对学生要求是很高的。第二问本质就是求函数的最值,但是将通常的换成了已知求的最值,貌似变化不大,但是对学生思维要求就深刻的多了。第16题,立体几何。本题中的一个盲点就是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在练习中学生求证位置关系较多,所以对判定定理都很熟悉,但是对于几个性质定理却很茫然

7、,此题最后一问的求点坐标位置也是现在非常流行的考查形式,整体来说立体几何虽然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基本功非常扎实。第18题,导数。此题首先求导部分非常类似2018年的北京高考试题的导数,包含了乘法法则和链式法则,难度适中,求单调区间是比较常见的讨论导数“实数根大小等”的情况,第一问难度并不大。第二问笔者认为还是比较巧妙的,由第一问的结论学生很容易得到两种极大值等于的方程,其中易得(舍),但是当时这个方程无法解,需要再次构建新的函数证明其无解,除了对学生的思维有很深刻的考查,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也是一种考查。第19题,解析几何。这个题目的第一问和第二问的(i)难度其实都不大,而且“套路”也是比较明显的

8、,学生如果平时练习圆锥曲线比较多,应该感觉非常亲切且容易上手,就是运算量稍大。但是最后一问求面积最值,先用平行线间距离打开,会出现三个未知量,用第二问(i)结论可以消去用将其表示,但是留下两个未知量求最值难度还是较大的,此题最终可以配完全平方或者用均值不等式解答,考查较为深刻,也体现出了19题的区分度。三、复习建议“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

9、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

10、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

11、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从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高三数学学习和复习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学习,从试卷整体来看考查的都是最常见的知识点,而且毕竟简单题居多,这些看似简单的知识其实才是将来成绩好坏的关键!另外,笔者认为数学的学习重在思维的培养,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数学学科的考查在全面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考查数学方法和思想,数学的学习其实是没有捷径的,把每一道题目做懂做会比学几个所谓技巧、大招管用的多!会用数学的思维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得分的王道,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是靠逻辑吃饭的,同学们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不能浮躁贪图捷径,作题不在多贵在做懂,遇见不会的题目要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个题我不会,到底是哪里没有想到,为什么没有想到,而不是看看答案问问同学会做即可,多想想为什么,少记记如何做。(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