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7626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_人教新课标(2014秋).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单元教学总述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单元内

2、容简析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表和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教材依托学生熟悉的情景,以收集数据

3、、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2.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分类的知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够准确领会教材的层次和紧密衔接的用意,把握教材前后例题的联系。单元学习目标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2.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4.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

4、精神。单元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编排结构例1 1课时学习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表数据收集整理例2 1课时学习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课时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学科:数学 年级:二年级 册次:下 学校: 教师:课题数据收集整理(P2例1)课型新授课计划学时1教学内容分析例1通过设置选校服颜色的现实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和价值。承前启后分类与统计收集整理数据统计数据的方法教学目标1.让学生

5、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难点重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化解措施实践活动、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启发引导等。教学设计思路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学具准备:白纸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同步检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分类的相关知识。2.情境导入。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

6、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3.小结,引出课题。1.回忆分类的相关知识并全班交流。2.(1)自由发表见解。(2)讨论,达成共识:要调查全校同学,范围太广,可以先在班里调查。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如果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如果分成4组呢?(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完成)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2.收集、整理数据。(1)收集数据:用举手的方式进行调查。(要求:每人只选一次,不能多选、漏选)(2)整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3.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说一说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7、。(2)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计算出全班人数。(3)引导学生分析表格,解决问题,突出统计的意义。(4)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理解统计数据的应用范围。1.小组内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汇报: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收集数据。2.收集、整理数据。(1)当教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举手,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2)初步认识统计表,与教师合作完成统计表: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3.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1)观察统计表,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2)计算全班同学的人数:把最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加起来。(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确定全班同学选择

8、订做学生服的颜色。(4)学生讨论理解:某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代表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2.调查班里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1)完成下面统计表。(2)喜欢( )的人数最多,喜欢( )的人数最少。3.老师对二年三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了统计,请观察下面的统计表后回答问题。(1)最喜欢(跑步)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多,最喜欢(踢毽子)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少。(2)最喜欢跑步的比最喜欢跳绳的多(5)人。(3)二年三班一共有(39)人。(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并解答出来。最喜欢跳绳和最喜欢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9615(人)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1.师生共同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2.

9、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题。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2题。1.学生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再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集体汇报交流。2.巩固用调查法收集数据、用统计表整理和呈现数据的方法。4.调查你们班同学最喜欢哪种小动物。(1)最喜欢( )的人最多,最喜欢( )的人最少。(2)最喜欢 的有( )人。(3)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是( ),喜欢这种小动物的同学还有( )人。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2.把统计的结果用表格呈现出来,其中蕴含着统计思想。教师个人补充意见:五、板书设计。数据收集整理(一)学校要给学生订做校服,有红、黄、蓝、白4中颜色,选哪一种颜色合适? 六、培优作业。气象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了如下记录:1.把晴天、雨天、阴天的天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2.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个月中(晴天)的天数最多,(雨天)的天数最少。3.这个月中阴天有(10)天。4.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4)天。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几天?(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七、名师点睛。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一定要看清楚、填准确,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八、微课设计点。教师可围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设计微课。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