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8486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借助对图片、实例的观察,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的定理,并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2.教学难点: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初步运用。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2.学生自备:三角形纸片、铁丝(代表直线)、纸板(代表平面)、三角板四、教学过程设计1.直线

2、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建构(1)创设情境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出旗杆与地面、高楼的侧棱与地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请把自己的数学书打开直立在桌面上,观察书脊与桌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请将中旗杆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2)观察归纳思考:一条直线与平面垂直时,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多媒体演示:旗杆与它在地面上影子的位置变化。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

3、面垂直时,它们唯一的公共点P叫做垂足。用符号语言表示为:(3)辨析(完成下列练习):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垂直。若a⊥α,bα,则a⊥b。在创设情境中,学生练习本上画图,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如不直观、不标字母等加以强调,并指出这就叫直线与平面垂直,引出课题。在多媒体演示时,先展示动画1使学生感受到旗杆AB所在直线与过点B的直线都垂直。再展示动画2使学生明确旗杆AB所在直线与地面内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B1C1也垂直,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在辨析问题中,解释“无数”与“任何”的不同,并说

4、明线面垂直的定义既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又是性质,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可以相互转化,给出常用命题: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探究(1)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学校广场上树了一根新旗杆,现要检验它是否与地面垂直,你有什么好办法?(2)折纸试验如图,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块(任意)三角形的纸片,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得到折痕AD,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在桌面上,(BD、DC与桌面接触).观察并思考: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如何翻折才能使折痕AD与桌面所在的平面垂直?多媒体演示翻折过程。(3)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思考:由折痕AD⊥BC,翻折之后垂直关系,即AD&p

5、erp;CD,AD⊥BD发生变化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用符号语言表示为:在讨论实际问题时,学生同桌合作进行试验(将铁丝当旗杆,桌面当地面)后交流方案,如用直角三角板量一次,量两次等。教师不作点评,说明完成下面的折纸试验后就有结论。在折纸试验中,学生会出现“垂直”与“不垂直”两种情况,引导这两类学生进行交流,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分析“不垂直”的原因。学生再次折纸,进而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经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只要保证折痕AD是BC边上的高,即AD⊥BC,翻折后

6、折痕AD就与桌面垂直,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翻折过程,增强几何直观性。在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先让学生叙述结论,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引导、补充完整,并结合“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的事实,简要说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然后,学生试用图形语言表述,练习本上画图,可能出现垂足与两相交直线交点重合的情况(如图),教师加以说明,同时给出符号语言表述。在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时,强调“两条”、“相交”缺一不可,并结合前面“检验旗杆与地面垂直”问题再进行确认。指出要判断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是否垂直,取决于在这个平面内能否找到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这充分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与“直线与直线

7、垂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初步应用(1)尝试练习:求证:与三角形的两条边同时垂直的直线必与第三条边垂直。学生根据题意画图,将其转化为几何命题:不妨设请三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师生共同评析,明确运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时的具体步骤,防止缺少条件,同时指出:这为证明“线线垂直”提供了一种方法。(2)尝试练习:如图,有一根旗杆AB高8m,它的顶端A挂有两条长10m的绳子,拉紧绳子并把它的下端放在地面上的两点(和旗杆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C、D。如果这两点都和旗杆脚B的距离是6m,那么旗杆就和地面垂直.为什么?本题需要通过计算得到线线垂直。学生练习本上完成后,对照

8、课本P69例1,完善自己的解题步骤。(3)尝试练习:如图,已知ab,a⊥α,求证:b⊥α。此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路,可利用线面垂直的定义证,也可用判定定理证,提示辅助线的添法,学生练习本上完成,对照课本P69例2,完善自己的解题步骤。4.总结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2)在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本节课你还有哪些问题?学生发言,互相补充,教师点评,归纳出判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给出框图(投影展示),同时,说明本课蕴含着转化、类比、归纳、猜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强调“平面化”是解决立

9、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并鼓励学生反思,大胆质疑,教师作好记录,以便查缺补漏。5.布置作业(1)如图,点P是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O是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且PA=PC,PB=PD.求证:PO⊥平面ABCD(2)课本P70 练习2(3)探究:如图,PA⊥圆O所在平面,AB是圆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则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由此你认为三棱锥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四棱锥呢?【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在这次新课程数学教学内容中,立体几何不论从教材编排还是教学要求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我在本节课的处理上也作了相应调整,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10、。整个教学过程遵循“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总结”的认知规律,注重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降低几何证明的难度,同时,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线面垂直的定义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对图形、实例的观察感知基础上,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概括得出,并通过辨析问题深化对定义的理解。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有利于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2.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不易发现,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安排折纸试验,讨论交流,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教师尽量少讲,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使学生更好的参与教学活动,展开

11、思维,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3.本节中教师不作例题示范,而是让学生先尝试完成,后讲评明晰。为更好地巩固判定定理,设置了有梯度的练习,其中练习(1)是补充题,是判定定理的最简单的运用。作业中增加了基础题(第1题)和开放性题目(第3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不同的几何体中体会线面垂直关系,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与一定的

12、推理论证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始终注重训练学生准确地进行三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转换,培养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

13、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4.以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鼓励学生对问题多质疑、多概括。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