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语文教案-17古诗两首_语文s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8713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语文教案-17古诗两首_语文s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二年级下语文教案-17古诗两首_语文s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二年级下语文教案-17古诗两首_语文s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语文教案-17古诗两首_语文s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语文教案-17古诗两首_语文s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两首教案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一、教学目标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

2、“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1、认识“垂、客、借、落、挑、应”6个生字并会写。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

3、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2、过程与方法:(1)能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古诗。(2)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理解古诗含义,感受作者描借物描写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 (3)领悟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理解诗句内容;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作者描写人物时所表达的自己的思想感情。二、教材分析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人物的诗句。小儿垂钓是一首描写儿童情趣的七绝诗,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

4、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夜书所见写的是诗人在外游历思念故乡的诗句。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三、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感受诗句中诗人描写的人物情感。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提前搜集一些有关描写人物情感的句子。 2、难点是感悟诗人写作的意境。五、教学准备1、布置同学搜集一些关于钓鱼和捉促织的知识。2、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等。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演示第2张幻灯片)师:同学们,在夏

5、天的时候你们最喜欢玩什么呀?生:多种回答。例如:游泳、捉迷藏、踢足球等。师:你们有没有去钓过鱼呢?生:不同的答案。(有和没有)师:你们钓鱼都选择什么地方呢?生:钓鱼场、河边等。师:那你们喜不喜欢人多呀?生:否定回答。师:为什么呢?生:人太多,有声音,与不容易上钩。(答案大同小异)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儿童钓鱼的古诗,板书:小儿垂钓。(演示第3张幻灯片)(二) 认字、识字、记字。(演示第4张幻灯片)1、读准读好课文生字(遇到困难可以找朋友帮助解决)。2、结合课文标注,灵活多样的识记生字。3、了解自学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识记“垂”等字并能组词)(2)做动作学习生字。(识记“

6、钓、蓬、侧、招”等字。)(3)我会认偏旁。(演示第5张幻灯片) “钓”的偏旁是“钅” “侧”的偏旁是“亻” “蓬”的偏旁是“艹” “招”的偏旁是“扌”4、交流识字方法和经验。5、分小组巩固与交流,看谁记得生字又快又多。(三)初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1、相关链接:(演示第6张幻灯片)作者胡令能:胡令能,唐代诗人。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2、朗读古诗,并断句。(演示第7张幻灯片)在断句前先引导学生带感情的朗读古诗。(播放古诗音频小儿垂钓),然后让展示需要断句的古诗。让学生根据断好的诗句带感情的朗读,熟记。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

7、得鱼惊/不应人。3、认知诗文中个别的字词:(演示第8张幻灯片)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莓:一种小草。苔:苔藓植物。借问:向人打听。应:理睬。4、交流思考: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讨论互动)(四)精读课文。 1、从第一句中找出描写人物外貌形态的词语:(演示第9、10、11张幻灯片)交流:蓬头。提问:“蓬头”说的是什么意思?交流:“蓬头”说的是小孩头发不是梳的整整齐齐的,而是有点蓬松凌乱。师提问: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头发乱糟糟的去做一件事而顾不得梳洗?生:紧急的事、喜欢的事等。师:那我们的这首诗中描写的这个孩子,是不是可以想象成,早晨起床,没顾上梳洗就急匆匆的

8、赶到河边去钓鱼?生:肯定回答。师:这表现了这个孩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生交流总结:急切、纯真。2、 诗中描写孩子坐姿的是哪两个词?(演示第12、13张幻灯片)交流:侧做。这个姿势说明了什么呢?随意、舒服。说明了孩子在这钓鱼是很悠闲的。思考:那这个孩子为什么坐在一个长满草得地方,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为干净的地方呢?生:不容易被鱼儿发现。师:从哪几个字可以看出来是为了藏自己?生:草映身。注:映:遮掩、遮挡。由此可见这个草长的怎么样?生:高、茂密。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演示第14张幻灯片)交流:聪明。为什么说他聪明呢?总结:坐姿随意舒服,把自己隐藏在茂密的草丛中,既可以遮阳又遮挡

9、住了鱼儿的视线。3、诗的最后两句中,哪个词表现了孩子的机灵?(演示第15张幻灯片)交流:遥招手。注:孩子在专心致志的钓鱼,还能机警的发现借问的路人并提前阻止了路人的大声询问。4、他为什么阻止路人的大声问路呢?(演示第16张幻灯片)生齐读:怕得鱼惊不应人。师:“不应人”可以理解为“不理”的意思,在这是不是说孩子不懂礼貌了呢?生:不是。师: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来?生:遥招手。师:对了,因为机灵的孩子早早的看到了路人,提前给路人打招呼招手示意,所以没有回答路人的问题。5、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演示第17张幻灯片) 感受到了小男孩钓鱼时专心致志的神情,一个纯真、聪明、机灵的可爱形象油然而出。

10、6、全文释义:(演示第18张幻灯片)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的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答话。第二课时(一)图片导入(演示第19张幻灯片)师:昨天我们新学了一篇描写人物的诗词,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描写人物的诗词,同学们想不想学习?生:肯定回答。师:引导学生对昨天新学过的小儿垂钓的描写方式进行回忆,再要求学生集体背诵。引导学生运用昨天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学习认知夜书所见的描写从哪些事物上描写的。(板书:夜书所见)(二)认知生字(演示第20张幻灯片)1、让学生认读古诗中的生字词。2、可以结组共同学习,也可以前后桌交流生字词的书写方法

11、。(1)小组互动提问,互读。(2)前后桌交流自己在认读字词的时候的一些想法。(3)我会认偏旁。(演示第21张幻灯片) “深”的偏旁是“氵” “促”的偏旁是“亻” “萧”的偏旁是“艹” “梧”的偏旁是“木”(三)初读课文1、相关链接:(演示第22张幻灯片)叶绍翁,宋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自己寂寞的心情,也表达了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喜爱和向往。2、引导学生按照第一课时的方法阅读这篇古诗。并试着断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演示第23张幻灯片) 在断句前,先试着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古诗。(播放古诗音频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

12、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3、让学生自己在读诗句的过程中,看下边的注解。(演示第24张幻灯片)萧萧:风声。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方叫蛐蛐。篱落:篱笆。4、引导学生理解古诗题目含义(演示第25、26、27、28张幻灯片)师:这首诗的题名是夜书所见,谁能告诉我“夜”、“所见”是什么意思呢?生:讨论交流。夜:晚上。所见:看见。师:那么“书”呢?生:讨论交流。看书,写书等。师引导:同学们想,在一个有些寒意的深秋夜晚,诗人看到了秋风吹动梧叶和猜想篱笆外儿童挑逗促织的情形。然后由景生情,把所看到的这个画面写了下来。同学们再想一想应该是什么意思呢?生:写。师:对了,那整个题名应该是什么意

13、思呢?生:那个人把晚上看见的写下来。师:那么诗人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所描写的到底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播放音频秋风的声音)(4) 精读课文 1、在第一句和第二句诗中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演示第29、30张幻灯片)听到:风声。看到:梧叶。解释:梧叶即梧桐树的叶子。师:那风是什么季节的风呢?生:秋风。师:怎样的秋风?生:凉凉的秋风。师:萧萧的梧叶使诗人感到了寒冷。那么这个秋风吹动了梧叶,还动了什么?生:江上秋风动客情。师:在这句诗中,为什么江上的秋风使客人动了情?谁又是客人呢?诗人一个人孤身在外,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同学们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客人指的

14、诗人本人。师:同学们,试想如果我们孤身一人在外,又在沉寂的夜里,听着秋风吹打树叶的声音,我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演示第31张幻灯片)生:孤独,寂寞。师:那他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生:想念故乡。师:那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诗人的思乡之情去解读后边两句中诗人所表达的意境。2、诗的最后两句中所描绘的画面是诗人亲眼所见吗?(演示第32张幻灯片)不是。是诗人想象的场景。3、“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知”是什么意思?(演示第33、34、35张幻灯片)交流:料想,猜想。(1)诗人猜想到孩子们捉蟋蟀的场景生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交流:诗人倍感亲切。(2)在句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自己寂寞的心

15、情,也表达了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喜爱与向往。4、 “夜深篱落一灯明”中什么是“一灯明”?(演示第36张幻灯片)交流:一盏灯。师:夜深人静,只有一盏孤灯,更加衬托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5、全文释义:(演示第37张幻灯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的秋风,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七、丰富知识,拓展延伸(演示第38张幻灯片)你还知道哪些有描写儿童可爱形象的诗句?举例谈谈。举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随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村居)篱落

16、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八、作业布置(演示第39张幻灯片)1、吟诵古诗两首。2、完成课后习题。九、板书设计(演示第40张幻灯片) 小儿垂钓 夜书所见 唐胡令能 宋叶绍翁 蓬头稚子垂纶 萧萧梧叶一灯明 侧坐 遥招手 儿童 挑 促织 十、教学反思两首古诗都是描写儿童的可爱形象的诗句。小儿垂钓,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