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专项练习-阅读理解题10_通用版.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9080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专项练习-阅读理解题10_通用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专项练习-阅读理解题10_通用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专项练习-阅读理解题10_通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专项练习-阅读理解题10_通用版.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10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登山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

2、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下午两点钟,登山活动开始了。我来到山脚下,向上张望,只见玉峰山像一个高大的巨人,好像在说:“你们这些小不点儿,难道想征服我?”我想:我一定要到达目的地。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

3、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4、”。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于是我迅速向上走去,只见青青的草晃动着叶子在和我们招手,还有些不知名的小虫在草丛里叫个不停,好像在说:“小朋友,快往上爬吧。”没有多少时间,我们到了半山腰的柑桔林。柑桔已经成熟了,有的就像一个个怕羞的小姑娘藏在绿叶后面;有的像一群小孩子在捉迷藏;有的像一个个小胖子正望着我们傻笑,柑桔树上,果实

5、累累压弯了树枝,如果躺在地上,一张口便会咬到。不一会儿,我们到了山顶上。大家热烈地欢呼着:“到了,到了。”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下俯视,真是一片美景:一条柏油公路穿过全城;一条大沟把城分成两半。在山脚,千里长江如一条玉带似地向东飘去。那飞庙和参天古树,这会儿看来像点缀盆景的工艺品。登山活动真有意思啊。1按要求填空(1)“张”字具有_画,第三笔的笔画名称叫做_。用部首查字法要先查_部,它的音序字母是_。(2)短文中的“张望”是属()解释;“张口”是属()解释。A开 B扩大 C看 D表示数量2用“”号选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3在短文中找出跟“看”意思相近的词,写在横线上。4选择题(在括号内写上答案的字

6、母)(1)短文中的“目的地”是指()来源:学,科,网Z,X,X,KA玉峰山 B玉峰山山顶 C柑桔园(2)“你们这些小不点儿,难道也想征服我?”这句话的意思是()。来源:学|科|网A我们年纪小,害怕难走的山路。B你们年纪这么小,别想爬上山顶。C你们年纪虽小,要爬上山顶并不难。(3)“千里长江如一条玉带似的向东飘去。”这句话是属()。A拟人句 B比喻句 C夸张句5短文可按_分成三段,并写出段意。6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参考答案】1(1)七竖折折钩弓(Z)(2)(C)(A)来源:学科网2l7izh!d3张望俯视望4(1)B(2)B(3)B5地点转移第一段:(开头一定要达到目的地)段意:写我们来到了玉峰山山脚下。第二段:(于是一张口便会咬到)段意:写我们来到半山,看到果实累累的柑桔园。第三段:(不一会真有意思啊)段意:写在玉峰山山顶,俯视家乡美景。6本文通过登玉峰山过程中所见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