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小学期末考试试卷.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9403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小学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秋季小学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秋季小学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秋季小学期末考试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秋季小学期末考试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小学期末考试试卷.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秋季小学期末考试试卷一、填空。1、半时 =( )分3分=( )秒360分=( )时1吨-300千克=( )千克24厘米+36厘米=( )分米2、小明6:55从家出发去上学,30分后到学校,小明到学校的时间是( )。3、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可以有( )个直角。4、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 ),4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 )。5、在里填上“”、“”或“”。230 230 322 76 67厘米 7分米989克 1千克6、0159的商是四位数,里必须填( )。7、100里不断减去5,直到等于0,共要减去( )个5。8、=56 ,最小是( ),这时是( )。9、一个长方形相邻两条边

2、长度的和是12分米,它的周长是( )分米;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它的边长是( )厘米。10、如果=1,那么=( )。二、判断题。1、三位数乘两位数,积一定是五位数。 ( )2、254254=1 ( )3、1吨石头肯定比1000千克海绵重。 ( )4、一条直线长5米。 ( )三、选择题。1、一枚一元硬币的厚约是( )A2克B.2厘米C.2毫米2、下面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有( )A时间在不断流逝。B.我班取得田径运动会第一名的好成绩。C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活了250岁。3、一个长方形长10米, 宽6米, 它的周长和一个正方形周长相等, 这个正方形边长( )米。A8米B.4米C.16米4、要使345

3、的积是一个三位数, 最大是( )A. 2B.3C. 4D. 5四、计算。1、直接写得数。24841078 +789=3455=4707=35+357=12444=0262=10002504=2、用竖式计算(打号的题要验算)。8955429=70561378=10097=30126=6010-3894=7205=五、按要求画。1、画一条长6厘米8毫米的线段。2、画一个周长为12厘米的长方形。六、应用题。1、服装厂要加工8000套服装,已经加工了4500套,剩下的要5天加工完,平均每天要加工多少套?_2、弟弟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72页,比没看的多63页,看的页数是没看的几倍?_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

4、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

5、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3、小明爸爸每月工资有1678元,比妈妈多182元。妈妈每月工资有多少元?爸爸、妈妈一个月共有多少元工资收入?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教

6、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_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