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预设 驾驭生成 优化教学.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9501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预设 驾驭生成 优化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科学预设 驾驭生成 优化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科学预设 驾驭生成 优化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科学预设 驾驭生成 优化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科学预设 驾驭生成 优化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预设 驾驭生成 优化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预设 驾驭生成 优化教学.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科学预设 驾驭生成 优化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何为“四基”?数学教学的“四基”指的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课程标准由“双基”变“四基”,体现了当今数学教学,不仅关注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提高,也关注学生思维能力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预设”是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生成”是在实施教学中,课堂随机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

2、开放性,两者貌似矛盾,实为密不可分。只有以预设为基础,才能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只有以生成为导向,才能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和开放性,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四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但在平时教学中,还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预设过细,压缩生成,影响思维的积极性 在课前预设时,不少教师往往追求一种目标: “精细”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精细”地设计所有问题,“精细”地设计课堂中每一句话。以此追求完美,追求面面具到,生怕遗漏什么,影响课堂教学。 案例:六年级数学解方程练习题的教学片段:工厂中有男职工26名,女职工14名,女职工增加多少人占全场人数的一半?教师设计了下面一段“精细的问题”。

3、 师:女职工是不是工厂的人? 生:是! 师:女职工增加了,工厂人数有没有改变? 生:有! 师:女职工增加了X人,工厂总人数就增加了多少? 生:X人! 师:应怎样列式计算? 在细致、琐碎地引导下,学生列出了方程:2(14+X)=26+14+X,解得X=12。 当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需要引导学生转换、更新认知框架,排除障碍,预设时需设计必要的“引导”环节。但从这个教学片断来看,却有以下几点不妥: 1、教师的包办代替太多,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教师的启发“太露”,学生成了 “应声虫”; 如上案例,针对学生列出方程:2(14+X)=26+14,教师只需点拨一

4、句:“工厂女职工人数增加了,这个工厂的总人数有什么变化?”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再发现,学生是不难明白的。好的问题应该是“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教学预设中要的“精心”不是“精细”,不要斤斤计较,要大气,不要“为学生想得太多”。 【误区二】预设不足,生成“脱缰”,脱离教学基本目标 过细的预设不行,但对学生缺乏了解,对教学中一些重要环节缺乏斟酌的预设也要不得。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利用主题图进行导入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有不少老师为了让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常会设计些笼统的问题,导致学生的思维无限制发散,脱离教学目标。 案例:二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学。教师出示教材

5、中的主题图。 师:今天,老师打算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观察主题图,可以看到什么? 生1: 我看到儿童乐园里有好多可以玩的项目。有摩天轮、旋转椅、小火车、跷跷板等等。 师:真不错,一下子发现了这么多的游乐项目,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3: 我看到2人在玩跷跷板。 生4:我看到3人在荡秋千 时间已过去不少,但学生的回答还是不能如教师所设、所愿。这时教师啼笑皆非,只好问:“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些游乐的项目中的机器是不是在运动着?它们是怎么样运动的呢?” 生:火车在直直地开着。 生:摩天轮在转圈 案例中,“观察主题图,可以看到什么?”这样的问题虽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说,却过于笼统,导致学生

6、的回答未能如教师所预设的(能较快说出与“运动轨迹”相关的知识),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预设时虽然需要设计些有趣、开放、弹性、灵活的成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思维生成”,但若一味追求生成,也会导致教学如脱缰野马,不受控制。如上案例,教师可直接问:通过观察,同学们说一说游戏项目中的机器是怎样运动的?这样的问题更能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质量。 【误区三】固守预设,浪费生成,影响思维的扩展与延伸 某些教师每每上课,心中早已认定教学流程,“指定”了学生的作答,只要课堂中出现的“错误”的生成或与事先预定不符的生成,便会担心浪费时间,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不管“生成”是否对学生有

7、益,一律跳过不理。 案例:“画直线”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为了画好直线,我们在画直线时可以借助什么工具? 生:尺子!(这是该教师预案中的设想) 但此时却有位学生作答:“老师也可以用铅笔,它也是直直的,它也能用来画直线。”听到这答案,该教师愣了下,在停顿几秒后,匆匆地表扬了几句后便按照预案继续授课。 案例中,教师怕耽误时间,浪费了“用铅笔也可以画直线”这个宝贵的答案。若该教师能借助这个答案,引导学生思考“尺子画直线”的本质“所有笔直的物体都能借助用来画直线”,并由此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堂将更加精彩。但该教师却固守预案,放弃知识扩展延伸的机会,如此教学真是“

8、暴殄天物”。 以上种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误区,皆是教师错误对待“预设”与“生成”而造成。那应如何才能避免误区,实现课堂教学的“四基”目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科学预设 (1) 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 教材是“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是了解教学“四基”目标,科学制定“四基”目标的重要工具。这里应注意的是,教材虽具有普遍性,但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知识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复杂多样,决定了他们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的不同。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同时,也要全面地了解学生

9、,并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度的调整,并以此制定教学的“四基”目标。 (2) 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要有弹性、要有留白。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如图),由于学生经历了1-8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对于“9的

10、乘法口诀”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归纳、总结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采用自主探究和分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把课堂中大部分时间交由学生去自主探索、自由讨论,教师仅仅负责从旁提点。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透地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与内在联系,同时又能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使 “四基”目标有机结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总之,作为教师,要坚信:在预设时给学生多留一片空白,学生便会多还我们一份色彩。 二、驾驭生成 “生成”对应于“预设”,尽管在课前设计时,教师会尽可能地对学生会出现的情况做了设想,但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真实水平往往无法准确估计

11、,更多时候实际教学往往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按预设展开,这就需要教师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才能使教学顺利展开,让课堂更加富有灵性。 1、善于纠“错”,巧妙引导生成 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认为学生正确地作答是“好生成”,能帮助教学顺利的展开;对学生错误的答案经常持否定态度,认为会影响课堂教学。殊不知,答案虽有对错,但生成不分好坏,“错误”的答案也是教学中生成的亮点,须加以利用。如一位教师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纸折出,涂上颜色表示并把纸贴在黑板上。这时,该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把纸平均折成了4份。全班交流的时候,该老师有意地把这个孩子

12、的作品放在最后交流。 生:这个涂色部分不是,是这个图形的。 师:那这样的2份是多少?3份呢?4份呢?那么,你们觉得他的折法怎样? 生:乱折的。 师:那,我们是怎样认识的呢?是不是这个同学折出来才让我们认识的,我们是不是要感谢他?学生点头称是。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那个同学折的图形不符合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错误的答案,但该老师并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巧妙地借用了这一的生成性资源,利用孩子的“错误”推进教学进程,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

13、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2、审时度势,果断调整预设 作为独立的个体,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目标。在课堂上生成的目标是着眼于其自身内在需求,这样的目标更具诱惑力。 如一案例: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年、月、日”时,教师教完: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

14、29天,准备探索下个环节时,听到一位学生大声说:“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为什么会四年一闰?”教师开发并利用这一生成的资源,在黑板上画出了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演示、说明: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自己还不停地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就定为一天;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是一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一年,并带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 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不是本堂课的“四基”目标,但这是学生在课堂动态生成的目标,教师没有搪塞过去,而是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虽然预设的教案搁浅了,但顺应了学生的需求,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

15、了学生的素质,使学科之间进行了有机整合。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

16、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总之,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但过分的重预设而轻生成必将导致课堂的僵化和缺乏生命活力。 “预设”和“生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我们只钟情于“预设”,往往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有悖于人本教育的

17、目标;而纯粹的“生成”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在科学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建构,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优质。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