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介绍 .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79729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介绍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介绍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介绍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介绍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介绍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介绍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介绍 .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介绍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介绍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具体安排如下:编排形式具体内容运算顺序解决问题加减混合运算(例1)第一级运算顺序乘除混合运算(例2)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3)第二级运算顺序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例4)三步式题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例5)含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引导总结有关0的运算(例6)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

2、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三、编写特点1.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本单元在整理教学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

3、动解决问题。四、具体编排1.主题图。给学生提问题提供了数据。2.例1。呈现了两个学生的解决方法,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3.例2。教材呈现了学生的两种不同解法,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注意:使学生明确“照这样计算”的意思;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在例1、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在往右顺序计算。4.例3。通过解决需用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提出“你还能解决其他数学问题吗?”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门票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5.例4。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注意:要重视两种不同

4、解决方法的对比。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思路上、方法上和解题步数上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些实际问题用三步解决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6.例5。首先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7.例6。(1)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注意: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2)通过“注意”,特别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五、教学建议1.将探求解题思路

5、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

6、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

7、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

8、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