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册相遇问题求时间.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0083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册相遇问题求时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七册相遇问题求时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七册相遇问题求时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七册相遇问题求时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册相遇问题求时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册相遇问题求时间.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七册相遇问题求时间90=180米)第二次演示:请认真观察,根据第一次演示的思考方法讨论,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知道:(1)现在小东走了100米,小英走了80米(2)他们都用了2分钟,老师追问:为什么两人用的时间相同?(3)现在两人共走了180米(10080=180米)(4)两人还相距90米(270180=90米)3归纳提问:通过以上两次演示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知道:(1)小东和小英走的时间是相同的(2)小东和小英走1分钟就是90米,走2分钟就是180米(3)如果小东和小英再走1分钟就走完全程相遇了提问:是不是呢?老师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4)小东和小英走完全程(相遇)用了3

2、分钟提问:(1)这3分钟就是什么?(相遇时间)(2)讨论:是怎样得来的?引导学生知道:(1)小东和小英同时出发1分钟就走90米,270米里有3个90米,所以两人同时走完270米就用了3分钟,也就是这题求的相遇时间(2)归纳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知道:270米是路程90米是速度3分钟是时间数量关系式是:路程速度=时间4列综合算式独立解答三、巩固发展1甲乙两个车站相距270米,两辆汽车从两站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开出几小时两车相遇?改变条件出示:提问:(1)根据今天学的数量关系解这题的关键是什么?(2)说解题思路如果乙车每小时比甲车慢10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如果乙

3、车每小时行40千米,比甲车每小时少行1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思考后先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解题思路如果甲车3小时行150千米,乙走2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分组讨论,汇报解答思路,并列出综合算式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解答以上这三个小题,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我知道了解相遇求时间这类题,都要先找出甲乙的速度各是多少和相遇时间,如不直接告诉我们,根据题意求出来,再按数量关系式解答2根据条件列算式并说明理由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540千米两辆汽车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1)(6570)4=540 (2)540(6570)=4(3) 5406

4、570=65 (4) 5407065=70(5)540654=70 4 (6)540704=654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五、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应用题复习题小黑板速度时间=路程例6路程速度=时间(速度的和)(相遇时间)(速度的和)(相遇时间)270(5040)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

5、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27090“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3(分)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