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米的认识.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0460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册米的认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三册米的认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三册米的认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三册米的认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册米的认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册米的认识.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册米的认识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第三册米的认识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2、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0页至32页。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3、接触“米”不多,对长度单位缺乏明确的认识。教材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认一认、量一量、想一想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工具米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了解1米大致长度,从而初步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教材还根据需要编排了一些让学生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和估计长度的练习。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米尺度量物体的长度,并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教学准备:米尺、卷尺、1米长绳子、跳绳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米的认识”,(板书:米的认识)猜一猜,“米的认识”我们会学些什么内容?你怎么会想到要学这个?学生可能出现回答:学习尺子;

4、学习长度;米到底是什么;(当学生出现各种回答时,问为什么会想到学这个)(评价:猜想要有根据)2、师:你知道有哪些尺子?谁愿意把你知道的尺子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学生提到一种尺时,教师尽量出示实物)1)长尺、三角尺:做作业时可以用来划线,可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卷尺:测量比较长的距离3)米尺:教师在黑板上划线用,测量物体的长度3、师:哪些地方或什么时候要用到尺子?学生可能出现回答:划线的时候;体检时量身高时;跳远比赛时;4、这么多的尺子各有各的用处,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米尺”。二、介绍米尺1、(出示米尺实物)师: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

5、答)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都有些什么数啊?)。2、师: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0到100的,很多尺子是从1到99,请同学们找到这一面,其实1的前面还有一个0,99的后面还有一个100(媒体出示尺的两端),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板书:1米)3、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三、初步感知,建立1米的观念1、感知1米的长度1)师:每个同学手中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请你轻轻地拉起绳子的两端(教师同时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1米。手臂不要动,轻轻地放掉绳子,看一

6、看,你两臂伸得多少开就是1米。2)放下手臂,不依靠绳子,直接用手比划出1米有多长,试试看,如果实在有困难就请绳子再帮你一次忙。3)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选一个学生表示)他表示的是不是1米呢?给他量一量(同组同学量)4)小组合作,一个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米,一个同学量5)全班用手势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老师测量其中几个同学。2、感知1米的高度1)师:老师把米尺竖放,看一看,从老师的脚底到哪里是1米?2)请你估计估计,如果在你们身上,1米可能会到哪里?3)用米尺在你自己的身上比一比,从脚底到哪里是1米?(每组只有一把米尺,因此指定每组从哪个学生开始)3)反馈: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高?为

7、什么1米到老师的腰上,到他是下巴,到他是嘴巴呢?(感受1米是个固定的长度,是一样高的,但在不同身高的人身上会到不同的部位)3、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到底有多长、多高。4、找一找:知道了1米有多长,那么请你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的?(黑板的宽,门宽)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亮。能量的及时量,并讲授量的方法。(量时0刻度线对准要量物体的一端,从0到100就正好是1米)四、小小估计员1、估计门的高度1)先学生个别估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小小估计员。请你能估计一下这扇门的高度,你觉得这门的高度大约是多少?把估计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学生个别估计。2)验证,教师大致测量,学生把测量结果填进表格。3

8、)估得这么准,你们是怎么估计的?(表扬估计得准的同学,估计有根有据)2估计黑板的长度师:我们上课用的这块黑板有多长呢,请你估一估。1)学生自由估计,把估计结果写在纸上。2)验证:A、估计得是不是准,量一下就知道,谁愿意上来量一下?B、 一个人行不行,要不要请助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C、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测量长度是几米的物体的时候要注意什么?(1米量好后要做个记号,然后从记号那里开始量)(除了用米尺量,还可以用什么尺来量?)3、先估计,后测量教室的长大约是( 8 )米教室的宽大约是( 6 )米讲台桌的高大约是( 1 )米跳绳长大约是( 2 )米1)估计:请你估一估这些物体的长度。2)分

9、小组测量,选一组测量教室的长,一组测量教室的宽,一组测量讲台的高,其余组测量跳绳的长,音乐开始时开始测量,音乐停止时停止,如果音乐停止前已经测量完的小组可以轻轻地去测量你想测量的物体的长度。(教师到组指导,特别是测量跳绳的一组,测量软的物体时该注意什么。)五、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六、活动:1、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大约要走几步?测量了教室的长,那么那么长的距离,我们走要走几步呢,想不想走一走?2、走10步,量一量走了多少米。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