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初等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方法.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2082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论初等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简论初等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简论初等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简论初等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简论初等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论初等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初等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方法.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简论初等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方法【】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动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能引导学生把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能及时地反馈教与学的效果信息,能让学生尝到掌握知识的愉悦感,还可以通过引导、设置悬念,使学生的思维深入展开,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升华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初等数学;教学;结束技能【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KJ2018B153,KJ2018Z258),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8jyxm595),数学教育省级特色专业(20181

2、184)专项资金资助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很重视结束,“善始善终”就是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有好的结尾.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动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导入是“起调”,结束是“终曲”,完美的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课堂教学的结尾,要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进行系统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 课堂教学结束概述教学结束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从而巩固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结束,不仅是结束课程,也是整个

3、教学内容的归纳和总结,使教学重点进一步突出.从信息及其加工的角度看,课堂结束是帮助学生对新知识学习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简化,有重点地记忆、储存,并通过与原有知识信息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结构化和迁移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对学生可以启发思考,启迪智慧,促进思维活动深入开展.二、数学课堂教学结束方法课堂结束的方法可分封闭型结束和开放型结束.封闭型结束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开放型结束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向外延伸,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或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一)封闭型结束封闭型结束又称“认知型结束”.它是教师

4、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总结、巩固而结束教学的方法,其目的侧重在“感知理解”上.这种方法是对问题或课程的归纳总结,对结论和要点的明确和强调.尽可能引出新的问题,把学生的知识运用到解决新问题中去.封闭型结束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1.归纳总结法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集中归纳,总结知识的结构、规律和主线,强化重点,明确关键的教学结束方法.例如,在四边形教学中,教师在结束环节中提问:我们学了哪些特殊的四边形?学生回答:有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正方形、矩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教师问:这些特殊的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用白色大圆片表示四边形的集合,然后让学生把代表两种相近

5、的四边形的红纸片往上贴,注意能否重叠一部分,重叠的属什么图形,接着再叫学生贴两个代表另外两种四边形的更小的圆片,再看能不能重叠.贴完后,纵观全图,一目了然,直观性很强地把所学的特殊的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系统总结出来,学生注意力集中,很感兴趣,利于巩固、记忆.2.比较异同法把新学的概念和原有概念,或者近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特征或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就能对概念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记忆得更加牢固、清晰.(1)概念的比较在概念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6、,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特别在课堂结束时,将新概念与并列概念、对立概念或近似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本质上的异同点.例如: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包括对定义、性质的比较.(2)数学结论的比较数学结论,大多是以定理、公式的形式而给出的,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及运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必要在课程结束时加以强化,对相似或相关的一些定理、公式或者有联系的结论进行比较,以便加深学生的识别和记忆.(3)数学方法的比较数学方法是指人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程序和格式,认识世界、实施数学思想的技术和手段,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具体实施办

7、法.数学方法通常有综合法、分析法、归纳法、类比法、换元法、参数法、待定系数法等.对数学方法的总结,可以结合事例,阐明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同一个问题可选择多种解决方法,课程结束时可将它们进行比较,加以强化.例如在应用题教学结束时,可以将“由条件入手的综合法”和“由结论入手的分析法”进行比较总结.3.巩固练习法巩固练习法是指教师在课堂结束时,精心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练习,或恰当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既可使所学的“双基”得到强化和运用,又能及时得到课堂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为改进下一节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练习的内容是让大多数学生都

8、能够接受且是本节课所涉及的核心知识.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记忆,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并能灵活应用.(二)开放型结束这样前言的导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四)紧凑性原则结束课程,要突出重点,内容和时间的安排要紧凑严密.有的教师规定自己每节课的总结不能超过五分钟,这固然不能成为所有数学教师结束课的教学信条,况且如要通过练习方式进行总结,五分钟自然不够.但如果教师总结用时过多,内容面面俱到,则既不能突出重点、凸显关键,又妨碍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

9、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

10、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总之,结课的形式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征及教师本身的语言、神态等进行艺术创造,才能达到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的效果.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