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测试题: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2329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测试题: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编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测试题: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编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测试题: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编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测试题: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编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测试题: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测试题: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测试题: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编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测试题: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初中阶段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对每个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测试题,供大家参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关于棱柱的说法:棱 柱的所有面都是平面;棱柱的所有棱长都相等;棱柱的所有侧面都是矩形;棱柱的侧面个数与底面边数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其中正确的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2.下列图形是四棱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是(? )3.(2018 .山东荷泽中考)过正方体中有公共顶点的三条棱的中点切出一个平面,形成如图 7-7 所示几何体,其正

2、确展开图为(? )4. 已知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为如图所示的矩形,则其底面圆? 的面积为( )A.? ? B.4C.或4? ?D.2或45.如图是边长为1的六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它可 以围成图的正方体,则图中小正方形顶点A,B在围成的正方体上的距离是(? )图? 图A.0?B.1?C. ?D.6.(2018 .汕尾)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把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你”字一面相对面上的字是(? )A.我?B.中?C.国?D.梦7. 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1,母线长为2,则圆柱的侧面积为( )A.2? B.4C.2? D.48. 将半径为3 cm的圆形纸片沿AB折叠后,圆弧恰好能经过圆心O,用

3、图中阴影部分的扇形围成一个圆锥的侧面,则这个圆锥的高为(? )A. cm? B. cmC. cm? D. cm9. 如图,将一张边长为3的正方形纸片按虚线裁剪后,恰好围成一个底面是正三角形的棱柱,这个棱柱的侧面积为( )A.9? B.C. ? D.10. 若一个圆锥的 侧面积是10,则下列图象中表示这个圆 锥母线长l与底面半径r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是( )A? BC? D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1. 如图,把一个半径为12 cm的圆形硬纸片等分成三个扇形,用其中一个扇形制作成一个圆锥形纸筒的侧面(衔接处无缝隙且不重叠),则圆锥底面半径是 ? cm.第11题图12. 圆锥底面圆的 半径为

4、3 c m,其侧面展开图是半圆,则圆锥母线长为? .13. 已知一个圆锥形零件的母线长为3 cm,底面圆的半径为2 cm,则这个圆锥形零件的侧面积为 ? cm2.(用表示)14. 如果圆锥的底面周长是20,侧面展开后所得的扇形的圆心角为120,则圆锥的母线长是? .15. 用半径为9 cm,圆心角为120的扇形纸片围成一个圆锥,则该圆锥的高为 ? cm.16. 一个圆锥形零件的母线长为4,底面半径为1,则这个圆锥形零件的全面积是? .17. 在RtABC中,C=90,AC=3,BC=4,将ABC绕边AC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圆锥,则该圆锥的侧面积是 ? .18. 如图是一个圆锥形 的纸杯的侧面展

5、开图,已知圆锥底面半径为5 cm,母线长为15 cm,那么纸杯的侧面积为 ? cm2.(结果保留)三、解答题(共46分)19. (6分)如图,有一个圆柱形容器,高为1.2 m,底面周长为1 m,在容器内壁离容器底部0.3 m的点B处有一只蚊子,此时一只壁虎正好在容器外壁,离容器上沿0.3 m与蚊子相对的点A处,则壁虎捕捉蚊子的最短距离为多少(容器厚度忽略不计)?20. (8分)如图为圆锥形和圆柱形两个容器,它们的底面半径的比是23,高的比是32,现在每次用圆锥形容器装满水往圆柱形容器里倒,这样进行若干次后,圆柱形容器满了,圆锥形容器中还剩下200毫升的水,请问圆锥形容器和圆柱形容器的容积分别是

6、多少毫升?21. (8分)如图,圆柱的高为10 cm,底面半径为4 cm,在圆柱下底面的点A处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点B处的食物,已知四边形ADBC的边BC,AD恰好是上、下底面的直径.问:蚂蚁至少要爬行多少路程才能吃到食物?第21题图? 第22题图22. (8分)某工厂为高压锅厂做铁皮烟囱配件,配件如图所示由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构成(圆锥做盖,圆柱做出烟管).圆锥的底面半径PQ为20 cm,母线长MQ为25 cm;圆柱的底面半径ON为15 cm,高OH为40 cm.现在要做100个这样的配件要用多少平方厘米铁皮?(结果保留整数)23. (8分)已知圆柱OO1的底面半径为13 cm,高为10

7、 cm,一平面平行于圆柱OO1的轴OO1,且与轴OO1的距离为5 cm,截圆柱得矩形ABB1A1.(1)求圆柱的侧面积与体积;(2)求截面ABB1A? 1的面积.24. (8分)李老师在与同学们进行“蚂蚁怎样爬最近”的课题研究时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请你根据下列所给的条件分别求出蚂蚁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的长.(1)如 图(1),正方体的棱长为5 cm,一只蚂蚁欲从正方体底面上的点A处沿着正方体表面爬到点C1处;(2)如图(2),正四棱柱的底面边长为5 cm,侧棱长为6 cm,一只蚂蚁欲从正四棱柱底面上的点 A处沿着棱柱表面爬到点C1处;(3)如图(3),圆锥的母线长为4 cm,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如图

8、(4)所示,且AOA1=120,一只蚂蚁欲从圆锥的底面上的点A处出发,沿圆锥侧面爬 行一周回到点A处.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

9、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

10、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1)? (2)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

1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欢迎大家阅读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测试题,一定要细细品味哦,一起加油吧。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

12、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