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可能性 第一课时 说课稿_西师大版(2014秋).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2631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可能性 第一课时 说课稿_西师大版(2014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可能性 第一课时 说课稿_西师大版(2014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可能性 第一课时 说课稿_西师大版(2014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可能性 第一课时 说课稿_西师大版(2014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可能性 第一课时 说课稿_西师大版(2014秋).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说课设计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6.1 可能性 第一课时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

2、”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教材分析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

3、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可能性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等可能性以及利用等可能性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教材没有直接描述等可能性这一概念,而是让学生感受到在一些游戏活动中,所制定的规则对每个队或每个同学,都是公平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来感受等可能性的相关知识。教材在例1中,创设了“哪个班先开球?”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通过抛硬币的方法来决定谁先开球,对于比赛双方来说可能性的大小是相同的

4、;教材在例2中,创设了用抽签的方法确定一组同学去游园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了解通过抽签的方法来确定哪个组去游园,对每个组来说可能性的大小是相同的。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判断较复杂的事件有多少种可能发生的结果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在低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客观事物出现的可能性;在中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进一步学习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认识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些内容都为本的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些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本节知识的学习中,能起到很好

5、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实验、分析、讨论,从而掌握如何根据等可能性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以及如何判断某一事件有几种可能的结果。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 2经历相互交流、质疑、讨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探究、游戏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探究的过程,感受到事件发生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等可能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

6、4) 重点、难点 为了学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重点是: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等可能性。 难点是:正确判断出事情发生的结果有几种可能性。 (5)教法、学法教法:运用自主探究、游戏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事件发生的所有结果。学法: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切身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6)说教学过程1.初步感知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一开始,教师采用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游戏时,采用“石头、剪刀、布”“抓阄”等方式决定谁先谁后的公平性,因

7、为这些方式具有不确定性。并板书课题“可能性”,这一环节的教学,很自然的揭示了课题,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的学习。2. 探索发现引导学生弄懂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游戏公平性的数学含义是教学中的重点环节。这节课,我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等可能性”分三步走: 第一步,出示主题图,猜测游戏是否公平。 在这一环节,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三年级打下的基础,通过简单的推理,可以得出:硬币只有两个面,抛一次硬币,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正面朝上,另一种是反面朝上,所以都会说游戏公平。而这个结论只是停留在表层,在这里大多数学生把“公平”理解为绝对的公平。第二步,验证抛硬币的公平性。抛一次硬币

8、下来,学生初步感悟到“出现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各占一半”。为了验证这一方式的公平性,再让学生每人连续抛5次,并汇总各小组的数据,让学生做出判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到动手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初步体验阅读材料,科学验证,再到反思感悟的过程,同时,也体验了发现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活动渗透了“学习是一种需要的教学理念。第三步,继续探究,深化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等可能性的认识,让学生继续探究抽签这一游戏方式的公平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事情发生结果的不确定性及有些事件发生的结果具有等可能性。3. 巩固应用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能力,课中练习设计了猜一猜转盘转动可能会落在哪一个区域的游戏。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思考:转盘转动后指针可能会落在哪一个区域?转盘指针停落有哪几种可能?等问题上。从而实现对可能性的认识由定性感受到定量刻画的自然过渡。通过练习,向学生渗透公平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击鼓传花”的游戏,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学会判断事件发生的结果可能有哪几种。 归纳总结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记忆,为后面继续学习可能性打下基础。4. 说板书可能性(第1课时)掷硬币可能性相等 抽 签可能性相等 事件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这个板书呈现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