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中考数学成败.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3716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节决定中考数学成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细节决定中考数学成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细节决定中考数学成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节决定中考数学成败.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细节决定中考数学成败中考要取得超常发挥,关键在于把握好细节,笔者建议,要在以下细节上下功夫。第一,吃透评分标准简约规范表达有些同学考试时,题题都会做,但题题都被扣分,原因大多是答题不规范,抓不住得分要点,思维不严谨所致。建议临考前练习近两年的中考试题(或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综合卷),并自评自改,精心研究评分标准,吃透评分标准,力争做到计算严密、推理严谨减少无谓的失分,保证会做的不错不扣。第二,掌握应试方法做到不慌不忙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上考场后,考生应快速浏览题目浏览。建议在做选择题时要用直接法、间接法、形数结合、特殊值排除或验证等方法并用。如某题是知识盲点,或难度超过了自己水平,要果断放弃

2、。总的时间分配因人而异,如选择和填空题,对于中等水平以下的同学可适当多用点时间,尽可能拿分,对于水平较高的同学,选择和填空题不能费时太多,不然解大题就会感到时间紧张。但总的原则是以准确为主。第三,吃透拉分题型做到有的放矢“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

3、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中考最后3题即中考数学拉分的四大版块:1、联系实际问题;2、几何论证题;3、函数综合题;4、几何探究型综合题。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

4、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

5、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第23题是几何论证题,几何论证要逻辑关系明确,千万不能不讲“道理”。中考中对几何论证题的难度有所控制,但几何论证题作为考查考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中考中仍占有相当比例。同时这也是中考最后两题压轴题的背景和铺垫,函数型综合题和几何探究型综合题都是以几何图形为背景的。第24题是函数型综合题,求已知函数的解析式主要方法是待定系数法,关键是求点的坐标,而求点的坐标基本方法是几何法(图形法)和代数法(解析法)。第25题是几何探究型综合题,突出开放探索性问题的研究:学会“实验猜想论证应用”的探索方法,以提高探究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猜想、探索能力;解题灵活多变,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但上手还是容易的。此类题还常会以几个小问题出现,相当于几个台阶,这种恰当的铺垫给了考生较宽的入口,有利于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