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数学故事:数学家华罗庚.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4004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数学故事:数学家华罗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经典数学故事:数学家华罗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经典数学故事:数学家华罗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典数学故事:数学家华罗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数学故事:数学家华罗庚.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经典数学故事:数学家华罗庚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华罗庚很不甘

2、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

3、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

4、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

5、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 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正是华罗庚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