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揭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神秘面纱.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4900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系实际揭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神秘面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联系实际揭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神秘面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联系实际揭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神秘面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联系实际揭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神秘面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联系实际揭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神秘面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联系实际揭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神秘面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联系实际揭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神秘面纱.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联系实际揭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神秘面纱列方程解应用题,一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学生不喜欢解应用题,不少学生甚至怕解应用题。他们一方面还没有接受用方程这一思想来刻画现实中的问题,也不能完全理解题目的意思,更理不清纷繁复杂的数量关系,然而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依靠大量练习来强化训练,反而适得其反。再加上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注意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对所学知识的背景了解不多,学生机械地模仿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较强,而当面临一个新问题时,却办法不多,无从下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

2、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呢?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例题:某社团去龙湾风景区旅游,收费标准如下:如果人数不到30人,人均旅游费用为800元,如果人数超过30人。那么每增加一人,人均旅游费用降低10元,但人均费用不得低于500元,甲公司计划用28000元组织一批员工去龙湾风景区旅游,问可以安排多少人去旅游?我先拿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行读题,理解题目内容及找出等量关系,并试着写出式子,可是效果很不理想,相当一部分学生理不清头绪,找不出等量关系,更不要说列式子了。然后我又花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每一小组推举一名代表试着讲解,结果思路很混乱,不

3、知所云,学生更糊涂了。这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是通过举实例帮助我理解题意列方程的。假如有35人去旅游,总费用等于人数乘以每人费用,每人费用应该是800-(35-30)10,其中800指原来的费用,(35-30)指多出5人,每多一人降10元,所以有(35-30)10,则总费用=35800-(35-30)。再比如有43人去旅游,则总费用=43800-(43-30)。现设有X人去旅游共花了28000元,则可列出方乘X800-(X-30)=28000。通过多举几个例子,更容易理解题目意思,捋清思路,弄懂总费用的算法,只要例子能计算出来,设X时,计算方式是一样的。”学生们听后也不禁点了点头,有

4、豁然开朗的感觉。通过这样的应用题教学,学生逐步从比较害怕应用题、觉得应用题没有用转变为对应用题感兴趣了、觉得应用题与生活联系很密切,很有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课堂教学中应与生活实际牵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强调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主性,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第二、必须优化应用题教学,以培养学生

5、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从基础入手,树立学生学应用题的信心。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是要先从基础抓起,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简单的应用题背景较简单,语言较直接,容易使学生领会如何进行审题,理顺数量关系,容易建立数学模型,为解复杂一点的应用题打下基础,又能带给学生成功解题的体验,增强学应用题的信心。(二)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有用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然而大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题目的解答,不太重视学生的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和教学,造成数学和实际生活脱节,使得

6、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高,直接影响了学习应用题的效果。(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或画示意图分析,或列表分析,或动手模拟,思维只有通畅,创造才能可能。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求更多的解答问题的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适当的变式,通过变式,学生掌握的不只是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一类问题的解决策略,解题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三、引导学生加强课外实践,拓宽教学时空应用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现实情境不是教师所能全部传授的,因此,应

7、用题的时空范围,应突破课堂和教室,更多的融入社会,体现教学的过程性,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可布置下列活动课题:了解银行的存款利息、医保制度;商店某一商品的利润增减情况;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

8、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9、。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学生围绕某一课题展开调查,更多地了解社会信息,丰富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某一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通过实践、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它。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经验,有利于积累应用题素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解应用题的兴趣。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