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5509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教版《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教版《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39-4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境,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2.使学生能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的探究活动,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培养空间观念;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

2、,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判断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会画一组平行线,在画的过程中感悟平行线的特征;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教学准备:一副三角板,一把直尺,两个立体盒,课件,两根小棒,2张长方形白纸,一只彩色水笔 胶带纸(或磁铁)教学过程:一、 复习:提问直线的特征。二、 游戏导入,认识相交和不相交1.(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玩过撒小棒的游戏,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听清要求,看看这里面我们能不能学到数学知识。(2)讲述要求:每人拿出两根小棒,把他们任意的撒在桌面上,看看两根小棒形成了什么样的图形,然后把你看到的图形用彩笔画在纸上。【目的:撒小棒,看小棒在桌面上所形成什么形状,揭示研究

3、同一平面内两个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对自己画的图形进行分类时,充分的让学生说明自己这么分类的理由,让学生的正确想法来引导其他学生】。(3)展示学生画的直线,并编上号师:我们把两根小棒同时撒在同一个桌面上,此时我们可以把两根小棒看做两条直线,把桌面看做一个平面。2、出示两个重叠在一起的完全相同的纸盒 ,一个盒上画一条黄色线,另一个盒上画一条蓝色线。师:上面的这条黄色线,与下面的那条蓝色线,是在同一个平面吗?【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师:你来摸一摸,移动一个纸盒, 现在两条直线还在同一个平面吗?师: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下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板书出示)的位置关系。看画出的直线关系,你能分一分吗?为什么这

4、样分?可能回答是:两条直线有角;交叉,没有交叉;师:你同意他们的分类吗?你是怎样理解的?师:(手指交叉的直线)这在数学上叫两条直线相交(板书相交),你认为这两组直线相交了,那两位两组直线没有相交,你是怎么判断相交和不相交的呢?学生可能回答是:看它们没有连在一起。出示:(4) 你认为这两条直线相交还是不相交?生交流,回答。可能答案:不相交,没有连在一起;相交,延长一些后就可以相交了;因为都是直线,两端都可以无限延长,所以会相交。师:这两条直线都是(学生齐答直线),能不能延长,大家想一想,延长后会不会相交?闭起眼睛想象一下后回答。观察两组的两条直线,如果延长后,想象一下会不会相交?师:在同一平面内

5、,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可能性?一种相交,一种不相交。【板书:不相交】师: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齐读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3、你刚才画的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属于什么关系?分别给它们起名,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生回答师小结: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4、在生活找,教室里找相交和不相交,生答;课件欣赏5、巩固练习:想想做做1生判断是否是互相平行,对于第四个图,问生为什么不是一组平行线,如何判断?补充:三、折纸(想想做做2),引出画一组平行线。1. 这长方形纸出示长方形纸,观察长方形对边的位置关系互相平行

6、a提问:有几条折痕?这几条折痕互相平行么?b像这样的折痕如果画出来与边都是什么关系呢?有多少条?一条边的平行线可以有无数条,位置各不相同。(1)请你测量一下这三条折痕的长度,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生动手测量,并反馈每条折痕长度相等。(2) 小结;长方形一组对边互相平行,在中间的折痕也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对边平行且相等】2. 画一组平行线。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1)刚才我们通过折长方形纸来找到了一组平行线,那你能不能应用身边的物体来帮助我们画一组平行线么?生举例并说明物体上那两条线段互相平行,用他们

7、来画。(2)这么多画平行线的方法,你会发现画出的平行线都是固定的。如何能能画出想要的一组平行线呢?这会儿我们要用到三角板和直尺了。(3) 下面我边画边说,请你仔细观察每一步,看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每一步的要点。师讲述:工具:直角三角尺、任意直尺步骤:一对齐 二贴紧 三移动 四画线首先,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已知直线,再用直尺紧紧的贴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把三角尺向上或向下平移,再按住三角板把直尺拿开,再画另一条直线。那么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是一组平行线。(4)生概括:画画什么;贴拿什么贴什么;移怎样移;画画什么(5)生动手尝试画,做试一试,个别板书。做完后校对,可让同桌互相校对,问:你打

8、算怎样去判断他画的对不对?3、刚才我们用三角板和直尺画了已知直线的平行线,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过A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么?(1)出示想想做做4,你打算怎么画?只要平移三角板时平移到A点就可以。(2)生动手画,师巡场,个别指导,校对。【在某一点的平行线有几条呢?(过一点只有一条)】(3)小结:说说怎样画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画时应注意什么?如尺子要贴紧,手不能斗等等三、练习1、想想做做3.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平行线在我们数学图形中的体现。出示图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分别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指给同桌看,再校对。2、想想做做5.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自己找,再问生怎么找,怎样找更快速。小结:组成一个物体有几

9、条线段,那平移后,就有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四、 总结:谁来说说,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平行和相交、如何画平行线)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平行,下节课我们讲学习关于相交的数学知识。补充练习:1、填空: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要么 ,要么 。 左图是一个梯形,有 组平行的边,请用红色的画出,相交的边用蓝色画出。 内, 直线互相平行。判断两条直线不相交,就一定互相平行。(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邻边相交。(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线叫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c是直线a的平行线,那么直线a与直线c也相互平行。(

10、)2、补充习题趣味引申:课件展示一些实际平行,表面却不像的图例,教育学生,不能仅仅看表面,要深入细致地观察和思考。教学反思:“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

11、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学生在生活中有平行与相交的直观感受,但是将它们从数学的角度加以区分比较,首先的前提是同一平面的理解。因此,我设计了认识同一平面的一个环节,这样给了学生很形象的认识,给学生界定一个更加明确的范围。学生的操作在给了方法后,就是解决部分学生习惯的问题,如按紧不够紧,平移的细节注意点等等,课堂上及时加以指正,能达到很好的操作效果。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

12、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概念性的知识进行一些必要的填空和判断是有必要的,在回答这些问题时,训练学生把握重点分析及表达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