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5733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点比例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二、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说什么是比例?2、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3:518:30(2)0.4:0.21.8:0.9(3)2:89:27提问

2、: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二)探究新知1、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单位:厘米)(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2)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吗?3:62:4两个三角形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吗?2:43:6每个三角形底和高的比相等吗?3:26:4每个三角形高和底的比相等吗?2:34:62、(1)学生自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就是比例的各个部分,那么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请同学门自学课本第43页。(2)学生汇报: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3:6=2:4外项内项内项外项(2)学生交流:你能

3、说出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是多少吗?(3)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并说一说各比例外项和内项在哪里?(4)比较: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3、(1)要求:观察黑板上的四个比例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组讨论、交流)(2)要求: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以3624为例,指名来说明内项积是:6212外项积是:341262344、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5、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

4、=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为()6、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7、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师板书:交叉相乘积相等8、提问: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呢?三、巩固练习。1、完成试一试2、比和比例除了在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方面不同,你认为它们在什么方面还有什么区别?3、完成练习十/1、2、3、44、判断: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是1,两个内项一定互为为倒数.()5、根据49123,写出比例式。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

5、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

6、,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五、作业: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