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草原∣人教新课标.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6152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草原∣人教新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草原∣人教新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草原∣人教新课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草原∣人教新课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草原∣人教新课标.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草原教案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一、教学目标: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

2、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积累词语。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

3、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二教材分析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4、。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三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2背诵课文第1

5、、2自然段。四教学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五教学准备: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老舍先生的好多文章,让我们再一次来认识一下老舍吧!1.简介作者。(出示课件2)2.介绍草原。你们去过草原吗?你对草原有怎样的认识?“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就是草原的独特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和老舍先生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自由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出示

6、生字:(课件3)渲染 勾勒 鄂温克 天涯(2)认读生词,释义。(课件3)毛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迂回 衣襟 马蹄 外貌 拘束 羞涩 摔跤 天涯 偏西 翠色欲流 一碧千里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哪些方面?(板书:自然风光 民族风情) (课件4) 师: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三)合作研读,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1. 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到的? 3.理解重点句子A.“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1)“碧”是什么意思?“千里”指什么?“一碧千里”在你脑海

7、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B.“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1)“清鲜”能不能换成“新鲜”?“清鲜”和“新鲜”区别在哪里?“清鲜”和“新鲜”都有新鲜的意思,但是“清鲜”比“新鲜”更多一层“干净”的意思。(2)一踏进草原,顿时感到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贪婪地呼吸这清鲜的空气。来,同学们,

8、我们把这种“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 (学生齐读)(3)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 C.“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5)(1)翠色“欲”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草原辽阔碧绿,小丘线条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2)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难怪老舍先

9、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3)说说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句话表达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美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似的。“轻轻流入云际”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色流入了天边。(课件5)D“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1)绿色与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E. 在这种境界里

10、,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1)“回味“是什么意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句话用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2)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

11、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好吗?(3)是呀,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课件6)4、背诵第一自然段。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四)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感受草原的民俗风情。 1.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2.请快速浏览课文

12、的2-5段,思考:每一段分别描写了什么场面?试着用最简短的话总结出来。 3.从这些场面的描写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4.请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面,划出表现蒙古人热情好客的语句。仔细品读,说说你从中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热情好客? 5.交流:A.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课件7)(1)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男女老少、群马、穿着各色衣裳,说明人多。(2)作者怎样描写“各色衣裳”?(像一条彩虹)蒙古人民把客人到来当成节日一般,的确是非常热情。像一

13、阵风吹来:速度快,表示非常急切地想见到客人。 作者从欢迎的人多、盛装、心情的急切,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3)此时,你就和老舍先生一起,见到了这感人的一幕,想像着当时的情景,读出你的感受。(抽生读,齐读)(4)你还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B.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1)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草原的情景,你认为是哪个词?热闹(2)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热闹景象?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3)人欢马叫,真是一幅欢迎远客的热闹情景,谁能把这种把热闹读出来?(抽一生读,齐读

14、,试着背诵这一自然段。) (4)还有哪里写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C、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1)握手,表示什么?友好、亲热(2)在这里,蒙古人民和客人是怎样握手?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边握边说边笑。(3)他们都可能说些什么呢?(4)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语言不同,心却是相通的,大家都有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D、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举杯(1)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是用好酒好肉、载歌载舞招待最尊贵

15、的客人。作为客人的老舍和他同行的人,也都热情的回敬。 (2)这样热闹的场面,让你想到了你见过的哪些场面?(过节,一家团圆) (3)是啊,此时,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合睦的大家庭啊!(五)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课件8)(1)通过以上的学习,此时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出示课件9)3.总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本文记叙了老舍先生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

16、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课件11)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七板书设计 草原自然风光美 民族风情美(草原风情画)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八教学反思1、从感悟词句入手,切入朗读,凸现语文特点 草原一文,以“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到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热情好客呢?”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抓重点词句去感悟,在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中体会情感,以朗读为手段,凸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2、从想像入手,切入朗读,凸现语文特点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学生从想像到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的一个创造、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像,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地体会了感情,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