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6424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千克、克的认识(第五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难点: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具准备:课件、台秤、天平、称的物品(盐两包、蜜枣一包、五个共约重一千克的苹果、李子一个、学生奶五瓶、一角硬币一个、一瓶500ml的水、铅笔一枝、新华字典一本、花生米约50颗,鸡蛋一个)教学过程:一、课

2、前准备:口算1010 10100 5200 100010 10005二、导入: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一包蜜枣和一包盐,哪一样重一些?1、猜一猜;2、掂一掂再猜。(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明确:可以用秤来称,也可以看物体包装袋上的净重量。三、介绍秤和常用的质量单位:同学们说一说,你曾经见过哪些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先让学生说,再投影。(台秤、电子秤、天平、磅秤、弹簧秤、杆秤等)明确:在生活中,称一般的物体有多重,我们常用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作单位。(板书课题:千克和克)四、掂一掂,认识千克1、掂一掂两包盐。2、你知道有多重吗?我们来称一称。(放

3、在台秤上)你会看吗?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什么?单位呢?(表盘上标着:kg)明确:两包盐约重1千克,千克国际上用kg表示。3、再次掂两包盐,感受1千克,边掂边说两包盐重1千克。五、再次感受1千克。1、你估计1千克有几个苹果?2、掂一掂,比较这一袋苹果(5个)和刚才的两包盐,谁重?先猜再称。明确:通常这么大的苹果,5个大约1千克。3、如果是李子呢?一个李子比一个苹果重还是比苹果轻?猜一猜1千克有多少个李子?(要求作出合理的猜测,即要有根据)明确:一个李子比一苹果轻,因此一千克的李子数量比5个苹果多。4、找一找,1千克有哪些物体?例如:两包盐、五个苹果、五瓶学生奶、两瓶水等等。5、思考题:1千克的棉花

4、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明确: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样重。六、认识克1、那老师现在称一下一枚一角的硬币(放在台秤上)。咦,怎么没台秤反应?(太轻了)用什么秤?明确:天平。看天平的方法:当指针指着中间红色的刻度,就说明两边平衡了。2、那我把硬币放在左边,右边放砝码,因为怕砝码被氧化,我们要求用小镊子夹(说明用天平的方法)那我们挑砝码时该挑大的还是小的?(小的)根据一角硬币的重量,选择适当的砝码。(教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3、放最小的10g砝码也太重了,怎么办?用游标。(指导如何看游标)明确:约重1克。4、表示比1千克轻得多的物体,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国际上用g表示。1千克的物体和1

5、克的物体质量差距甚大。5、认识千克和克的关系:那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回头看两包盐重多少?(1千克)那我们再来看看一包盐的净重量500g,那也就是说:500+500=1000(g) 1000g=1kg刚才我们称了大约5个苹果1000克,那一个苹果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明确:1kg =1000g,10005=200(g)。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

6、”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同理,一瓶学生奶也约重200g。“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

7、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七、分小组动手操作: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先掂一掂,作出合理的估计,再称一称。(填表格)强调:填好单位!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