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案-14再见了,亲人_人教新课标.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6469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14再见了,亲人_人教新课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14再见了,亲人_人教新课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14再见了,亲人_人教新课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语文教案-14再见了,亲人_人教新课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语文教案-14再见了,亲人_人教新课标.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第十四课 再见了,亲人 教案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

2、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教学目标】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

3、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1.知识与技能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学会认读8个生字,书写12个生字。理解课

4、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 师:同学们,听听这是一首什么歌?(播放视频)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师:1950年10月,为抵抗美国的侵略,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跨

5、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我国先后出兵130万余人,有14万英烈的忠骨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这其中就有邱少云、黄继光等,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 赢得了胜利。 师:在1958年10月25号最后的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分手的时候,他们握着手说火车缓缓启动了,他们仍呼喊着再见了,亲人。 2. 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 师:什么是亲人?我们通常把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呢? 师:亲人是我们至亲至爱的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人。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交流识字方法: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女妮、肖硝、宜谊、朵跺、夸挎、

6、监 篮。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耗”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边是“毛”。“嫂”左右结构。左小右大,注意右边的笔顺,笔画要紧凑。“噩”独体字,笔顺是:横、竖、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2.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3. 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这句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大娘、小金花、大嫂 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4.理解词语。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出示词语: y yo ho n so du z q q

7、 su y情谊 捣米谣 噩 耗 阿玛妮 大嫂 跺脚 阻击战 崎 岖 封 锁 战役A. 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词语理解: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同归于尽:一起死亡或一同毁灭。崎岖:山路不平。三、精读领悟 1.全文共分几部分?第一部分 (第1段):叙述同大娘告别的情景。第二部分(第2段):叙述同小金花告别的情景。第三部分(第3段):叙述同大嫂告别的情景。第四部分(第4-6段):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2.第一部分(1)品读第1自然段,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洗补衣服,几夜没有合眼。送打糕回去时累得昏倒在路旁。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8、 (2)“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之情? 作者以恳求的语气劝慰,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 (3)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也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妈妈的关心体贴。 (4)“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一个反问句和一个重复否定句,更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永不忘怀的深情厚谊。(5)找出描写大娘送打糕时的动词,通过这些词语你有什么体会? 句中用“带着,

9、顶着,冒着,穿过,送到、给。”这些动词,描写出大娘组织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送来急需要的食物。同时也写出“我们”对大娘的这种“雪中送炭”的精神表示深深地敬意。(6)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指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雪中”指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危急关头。 大娘他们给予战士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使这次战役取得了胜利。 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7)大娘还为志愿军做出了什么牺牲?此时,战士们说出了什么? 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8)你能把这句话写成陈

10、述句吗?作者为什么不用陈述句的语气?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这是作者记叙了朝鲜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救伤员两件事后的一句抒情语。用反问的语气强调我们绝不会忘记这种情谊,同时与前文的“不,永远不会”一句相呼应。 3.第二部分 (1)品读第2自然段,小金花做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什么性格? 为救出侦察员老王,小金花失去了妈妈。 刚强 勇敢 (2)小金花失去妈妈以后有什么样的表现?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把脚一跺,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表现小金花对敌人无比的仇恨。 “嘴角抽动着”说明她欲哭又止,强压悲痛

11、。这和“同志们伤心的痛哭起来”形成对照。(3)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4.第三部分(1)品读第2自然段,大嫂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为给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2)朗读: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从中体会到什么?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厚情谊。 (3)思考:课文的前三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都是分层来写,第一层是劝,第二层是回忆,第三层是用反问的语气赞扬朝鲜亲人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

12、情意。 (4)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吗?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5)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他们都是为了什么? 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 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5.第四部分(1)品读第4-6自

13、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再见了”,说明“依依惜别”;呼唤“亲人”,表现“关系亲密”;呼唤“亲爱的土地”,强调“深深的眷恋”。这里的呼唤简短而亲切,真挚而感人,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感情。 (3)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慢一点儿开”,说明志愿军战士想延长在朝鲜土地上的停留时间,以推迟与亲人分别的时间。这段话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曾经洒过鲜血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

14、说明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4)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是志愿军战士心的呼唤,也同样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它告诉人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中朝两国人民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6.写作训练: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写一写?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想对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 教师总结: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五、课堂练习1.我会写词语(焦急)地等待 (万分)地痛苦 (崎岖)的山路 (深厚)的情谊 2.我会组

15、词。硝(硝烟) 挎(挎包) 谣(歌谣) 消(消灭) 跨(跨越) 遥(遥远) 六、作业布置1.背诵你喜欢的段落。2.完成课后习题。【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大娘 小金花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大嫂 【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重点句子,体会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遮羞语句。体会作者志愿军战士的心声和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