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四单元加和减第3课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6744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四单元加和减第3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四单元加和减第3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四单元加和减第3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四单元加和减第3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四单元加和减第3课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四单元加和减第3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四单元加和减第3课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四单元加和减第3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习画线段段分析数量关系,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2、培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难点: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对策:引导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辅助解决问题,借助直观的图画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一、复习铺垫。(1)一条裤子28元,一件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一件上衣多少元?(2)一条裤子

2、28元,一件上衣84元,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3)一条裤子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裤子的4倍,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口答。2、揭示课题。这些问题都是用一步计算解决的,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1、出示例题。(1)图上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2)出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提出:你能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吗?让学生画一画。(3)引导:这一题能不能用一步计算算出问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相互交流。(4)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板书算式。(5)重点讲解法二。你还有不同的解法吗?说说1+3表示什么意思。2、做试一试。学生先试做,然后让学

3、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三、组织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先算,然后说说是怎样算的。2、做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分组交流这一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检查。3、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什么,以及是怎样算的。4、补上合适的条件:养牛场有黄牛25头, ,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要知道先算什么。五、课堂作业。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补充题。板书设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28元裤子上衣解法一:先算上衣多少元。383=84(元)再算一套衣服要多少元。84+28=112(元)解法二:先算一套衣服的价钱是几个28元。1+3=4再算一套衣服要多少元?284=112(元)答:买一套衣服要112元。课前思考:这部分内容继续教学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学生以往解答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不同的是,这里要求学生解答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只含有两个已知条件,这对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来说,难度有所增加。在学习两种方法的过程中,突出画线段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用两种方

5、法解决实际问题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样就能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体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

6、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课后反思:对于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来说,不同的解法带来过程的不同,学生在比较两种解答时,能比较清晰地知道它们各自的计算过程,也能用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述。因此,从学生掌握新知的程度看,还是不错的。然后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进行巩固,从完成的情况来看,学生在此过程中,实际上对两步计算

7、应用题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尤其是对于它的特点,认识比较到位,能清楚地把握这种题型的要求,准确的进行补充。当然,两种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只要通过直观的线段图来分析的话,一目了然。但学生画线段图的本领有所欠缺,还需加强认识它的重要性。另外,学生根据线段图来解决问题时,出现看不懂线段图的意思,虽然上课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已知什么,求什么,但还是出现了因不明白图意而不会做的现象。经指导后,有进步,但还需加强练习。课后反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

8、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

9、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今天教学的两步计算的问题,其中含括了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表格的形式,把寻找到的数据填入表内,整理材料,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这是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过的,所以问题不大;第二种是运用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解决与倍有关的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这是学生新接触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接受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这种方法的优点也比较明确;但到了真正

10、的作业中,自己制作线段图独立分析数量关系时,有同学就不会了,好象这种本来是帮助学生解题的方法阻碍他们正常的计算。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掌握这种方法,还不能适应这种解题的方法。今后要多加指导并多练习。课后反思: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直观的线段图来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用画线段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在认知上是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象的线段的过渡,而这又是帮助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将重点放在了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整堂课学生较被动,偏重了教师的教。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看图列式,掌握得较好,但是自己画线段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比较混淆,特别是关于倍的问题。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