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5课时:练习三.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6835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5课时:练习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5课时:练习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5课时:练习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5课时:练习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5课时:练习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5课时:练习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5课时:练习三.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5课时:练习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及读和写,能正确的口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探索精神,增强自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说出数的组成,正确读出和写出数,能比较数的大小。难点:能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对策:在练习中通过进行比一比、赛一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做题的积极性,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说说数位顺序表。2、说说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3、这节课我们来解决练习三的练习,老师看看哪些同学掌握的比较好。二、组织练习。1、做第1题。出示:9670是( )位数,

2、它的最高位是( ),6在( )位上,表示6个( ),7在( )位上,个位上( )。让学生相互说说。指名学生口答。2、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说说每个数中的6各表示多少。指名学生口答。3、做第3题。让学生读一读。指名学生到板演,其余学生在书上写出数检查。4、做第4题。出示,学生在书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相互说说是怎样算的。5、做第5题。读一读,相互说说,指名口答。6、做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相互说说是怎样比较的,并进行交流。7、做第7题。教师说明,学生分小组说说,选一个数让学生说说。8、做第9题学生独立思考,和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三、练习小结。学生评价掌握情况。四、布置作业。第8题,

3、做在书本上,学生交流板书设计练习三数的组成:数的读写:数的比较课前思考: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整理本单元所学的万以内数的意义、读写方法以及大小比较方法。通过回顾和整理,让学生对这一单元有一个整体印象。练习中将学生的独立完成题目和相互交流相结合,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有必要的合作学习。并自主选择典型的题目进行详细分析,由点带面。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评价学生在练习中是否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并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课后反思:本节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万以内的数位名称、顺序及组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经验主动进行分析、比较和类推迁移,并且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

4、思考。练习第8题图中的六组数都是从处于中心位置的3597开始,或按递增的规律变化,或按递减的规律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填空、交流等活动,进一步体会数的排列顺序与数的大小的内在关联性。通过本节课系统的练习,学生对认数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升华。课后反思: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

5、”的效果。先让学生回顾,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有一个整体印象。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都有所进步,主要体现在对题目的熟悉程度,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当然,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渐养成细心的习惯。在练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产生互动,以此激发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当然,合作学习的基础肯定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当自己对这一知识有了解,才能有意见和发表。因此,独立思考是每一个学生学习所必需的,它是其他学习方式的基础。课后反思: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

6、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本课是对第二单元的综合练习,一开始先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内容,了解学生整体学习情况,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分别复习了万以内四位数的组成,一个数在不同数位上的表示,0处在不同位置的读写方法以及对四位数和四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使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

7、实际问题。其中第8题在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