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除法 第9课时.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6988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除法 第9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除法 第9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除法 第9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除法 第9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除法 第9课时.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除法 第9课时教学目标: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第5题。改:金阳阳6分钟拍624下。1、读题审题:引导读懂表格,理解题意。明确要求谁拍的最快,谁拍得最慢,必须要知道每人每分钟拍球的个数。师:我发现金阳阳拍了624下,最多,那我能不能直接就说金阳阳拍得最快?为什么?师:最快最慢,要在同样多时间的前提下才能那么说。那该怎么办?生:可以先分别算出每个人每分钟拍球的次数,然后再比。2、学生独立完成。班级交流反馈。二、第6题。1、读题审题:

2、仔细观察图文,把问题和与问题有关联的条件找出来圈一圈。师:这题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与问题有关联的条件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个花坛每个红黄两种同样多共144棵2、小组交流:说说每个花坛里红黄两种颜色的月季同样多,平均每个花坛里红色的月季花有多少棵?的意思。3、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批改,说说第一步算的是什么问题。4、反馈:(1)1443=46(棵)462=23(棵)先算出每个花坛里红黄两种颜色的月季共有多少棵,再算平均每个花坛里红色的月季花有多少棵。(2)23=61446=23(棵)因为红月季和黄月季同样多,也就可以把每个花坛里看成有两份红月季,3个花坛就有这样的6份,再求这样

3、的一份是多少。(3)1442=72(棵)723=23(棵)先算3个花坛里红色的月季花共多少棵。再算平均每个花坛里红色的月季花有多少棵。三、第8题。1、读题审题:(1)找出问题和与问题有关联的条件来,并圈一圈。(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人6天72台2、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互相批改,说说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注意:象这样两个除数乘起来得两位数的,第一步就不要用乘法算,因为我们还没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四、第9题。1、读题,理解题意。师:这道题的信息真多。请大家把问题读2遍,找找问题中什么地方要注意一下,把它圈出来。2、学生交流:怎样才知道哪种蛋糕每块的最贵和最便宜?师:注意是要求每块蛋糕的价钱

4、,而不是每盒蛋糕的价钱。现在你会求每块蛋糕的价钱了吗?“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

5、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3、学生独立完成。把算出的结果交流一下,找出最贵和最便宜的。“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

6、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反馈:279=3(元)306=5(元)328=4(元)圆形蛋糕每块最贵,正方形蛋糕每块最便宜。五、课堂作业: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第4、7题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