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实录及反思2.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7134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实录及反思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实录及反思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实录及反思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实录及反思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实录及反思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实录及反思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实录及反思2.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实录及反思2一、认识周长。1.理解边线。师:今天老师有机会来这里上课非常高兴,所以我特意带来了一件礼物,看是什么?(出示:蜡笔小新、史奴比、机器猫的头像)老师把它们藏在了你课桌中的1号信封里。把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剪下来。(学生动手剪)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剪的是什么?是怎样剪的?生1:我选的是机器猫,我把边上的白纸剪掉。师:也就是怎样剪的?生2:我是照着轮廓剪的。师:也可以说是沿着它的边线剪的。师:老师还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剪的。(出示学生没有沿边线剪的作品)你觉得哪个剪得好看?(其他学生说说自己剪得是什么,是怎样剪得。)师: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样剪的。和大家一样,也是沿着边线

2、剪的。2.找一找生活中物体上的边线。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和图形,你能找到它的边线吗?(学生自己找一找,摸一摸。)师:谁愿意来说一说。生:我选择的是剪刀的边线。师:哦,真不错!(其他学生说一说)3.描出平面图形的边线。师:我们把生活中的物体的一个面画下来就能得到这样一些图形,你把它们的边线描出来吗?选择两个你喜欢的来描一描。(生打开书,完成第2题。)学生交流。师:他描了多少边线?生:围了一圈。师:她是描了一周的边线。(板书:一周)师:一起看看电脑老师是怎么描的。(电脑展示)4.揭示周长概念。师:其实,同学刚才摸了这些图形一周边线的长,这一周边线的长有个名字,就是周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周

3、长。(板书课题)师:谁能说说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指什么?(学生指长方形一周边线的长。)师:这个半圆呢?(学生指半圆的周长。)师:请你选一个图形说一说,指一指。(同桌活动)师:在生活中找一找,周长在哪里?(学生分别指出了信封、练习本、钢笔的周长。)师:钢笔选择一个面也可以找到它的周长。师:老师在我们常熟实验小学里拍了一些镜头,想不想去看看。比比谁的眼力好,找得准,找得多。(出示树叶、树干、画、钟面、操场跑道等图片)师:说一说你找到了谁的周长?生1:我找到了跑道的周长,是最外面的那条线。生2:我找到了树叶的周长,就是它的轮廓线。生3:师:顾老师觉得我们三(4)班的同学真得很厉害。二、测量周长并计算。

4、师:这是什么?(出示五角星、硬币、明信片)师:你认为哪个物体的周长最长,哪个最短?生1:明信片周长最长,硬币的周长最短。生2:我认为五角星的周长最短。师:最长的是多少?最短的到底是哪一个呢?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吗?生:可以用直尺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就可以知道明信片的周长。师:每个小组已经选定了一样东西,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学生小组活动)师:我们来看一看大家是怎样测量的。请你们来交流。(请一组学生说说自己小组是怎样测量的。)生1:我们测量出这些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可以了。生2:我只要测量出两条边,因为它们相等,就可以了。师:只测量2条边的同学请举手,有没有测量4条边的?生3:我们有另一种办法,是用

5、线把明信片裹起来,再量一量线就可以了。师:用尺量的请举手。用绳子围的请举手。有的同学用直尺量,有的用线围(板书量、围),都得到了这张明信片的周长。若要选择一种方法,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比较好?生:用直尺量。师:同学们,测量五角星你用了什么方法?生1:我们先把线把五角星围起来,把多余的线剪掉,量出线的长度就可以了。生2:我们只要量出一条边,乘10就可以了,因为10条边一样长。师:测量硬币你用了什么方法?生:我们用线把硬币围起来,量出线的长度就可以了。师:还有不同方法吗?在测量五角星时,我们用了量一量和围一围的办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方便?在测量硬币时,我们只能用围一围的办法。师:在测量这样的直线图形

6、的时候一般用尺量比较方便,而测量象硬币这样的曲线图形用围的方法比较好。你的方法用对的请举手。师:老师给你一些图形每条边的长度,你能很快说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吗?可以直接报出答案。(三角形:5厘米、5厘米、6厘米。)生1:5+5+6=16(厘米)生2:52+6=16(厘米)生3:53+1=16(厘米)(三角形:3厘米、3厘米、3厘米。)生:9厘米。师:为什么结果都一样呢?生:都是算的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平行四边形:3厘米、4厘米、3厘米、4厘米。)生1:32+42=14(厘米)生2:3+3+4+4=14(厘米)生3:44-2=16(厘米)(出示一个正方形,没有边长数据。)师:有的时候不需要测量也可以

7、。(出示每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生:每一小格的一小段是1厘米。师:把你的纸拿出来看一看。请你算一算它的周长。生:44=16(厘米)师:真不错!同学们不仅方法多,还能从中选择最好的办法,学会了算周长。三、应用。师:顾老师建议,不妨我们自己也来创作一个图形。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根绳子。它们的长度是60厘米。你能用它来围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使它的周长是60厘米吗?(学生先自己围一围,再上台展示。)(有一组学生在围的过程中发生重合)师:这个图形的周长是60厘米吗?为什么?生:因为有一段重合了。师:下面的同学围成的图形周长是60厘米的请举手。师:同学们刚才都创造出了自己的图形,周长都是60厘米,为什么

8、图形不一样,但是周长都是60厘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秘密?生:因为绳子是一样长的。师:当周长相等的前提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图形。师:我们常熟实验小学(3)班的同学,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是书签。后面写下了他们的联系方式。书签就在你的2号信封里,请你课后把这个书签剪下来,并测量一下它的周长。因开放而深入认识周长教学随感 顾惠芳认识周长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周长认识的起始教材。它肩负着让学生认识周长的意义,初步学习测量和计算周长的任务。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对周长留下深刻的痕迹。如何能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进而深入理解周长的意义?最近,执教了认识周长一课,

9、颇有感触:1.让学生去发现在开放的例证中认识本质。教材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像游泳池一周边线的长是游泳池的边长。因此,让学生找到较多的例证是认识周长的前提。教学中,我采用了剪卡通图形找物体一个面的边线描平面图形的边线指出平面图形的周长找到生活场景中的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学生自己指出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学生看到了几十个例子,学会了自己在生活中寻找、发现,不断地充实概念的外延。通过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这得益于对举例的开放。2让学生去探索在多样的方法中深化认识。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是本课又一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对两类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和由曲线

10、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又不至于费时太多,教学中我安排三个图形圆、五角星、长方形同时让学生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量、围等多种方法,认识到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们的周长,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3 让学生去创造在个性创造中展示意义建构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11、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通过多次的活动,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意义,他们所认识到的周长的本质特征是一致的。同时,他们的意义建构又是富有个性特征的。在课尾,我组织了围一围的活动,让学生用60厘米长的绳子围一个图形。说出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围成的图形有:心形、近似圆、椭圆、八字形、三角形、梯形、五边形,它们的周长有的是60厘米,有的比60厘米小。安排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时间创造,有机会展示,也学会了欣赏别人。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此时,提出问题

12、:为什么这些图形的周长都是60厘米?为什么那些图形的周长都比60厘米小呢?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再一次思考:什么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周长是多少?周长相等的图形,形状不一定相同。这是对周长的认识这一课学习的回顾、总结、提升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开放让学习资源丰富多彩,开放让概念凸显本质,开放让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开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