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1.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7181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1.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统计与可能性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2、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从中体会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红色球、黄色球各3个;不透明的口袋;小正方体;红色、蓝色铅笔各4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看,图片上的同学玩得多开心。

2、在活动中,同学们做了一个游戏,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同学们说得很对,在口袋中一共有6个球:3个红球和3个黄球。你们想想,如果我们随便摸出1个球,会摸到什么顔色的呢?你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可能摸到黄的,也可能摸到白的,我们把摸到的顔色的机会叫做可能性。(教师板书)如果让我们摸40次,你估计摸到红球的次数多,还是黄球的次数多?(次数差不多)猜一猜,红球和黄球可能各摸到多少次?学生自由猜测。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我们可以怎么做?二、活动体验,探索新知1、同学们,你们也很想玩玩这个游戏,对吗?大家先听清楚游戏的规则:(1)每个小组的袋子里放3个红球,3个黄球,摸球前

3、手要在口袋里搅几下,然后闭上眼睛任意摸一个球,摸后睁开眼看一看,并记住自己摸到的是什么球,再把球放回口袋中,摸一次,记录一次,小组同学轮流摸球,一直摸完40次。2、对于游戏的结果,我们可以怎么进行记录,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方法?我们所说的记录方法都可以称为统计,教师板书:统计。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统计与可能性。3、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统计方法:画正字的方法,提问:你们知道正字由几画组成?教师讲解示范。4、学生分组游戏摸球,体验。教师要求:速度要快,统计要正确,进行比赛,(注意分工合作,互相谦让。)并把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表一)。在游戏时,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帮助。5、交流反馈大家

4、已经都做完了,也都记录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摸球结果统计表中(表二),电脑出示表格,学生马上分组把结果填写好。现在请每一小组都说说实验记录,读出记录表中的数据,相互比较一下。你们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次数一样吗?和你们预测的差不多吗?你发现了什么?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6、引导学生实验小结。通过比较发现:在口袋里摸40次,摸到两种球的次数也差不多,都接近20次,也就是可能性是差不多的。三、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完成想想做做11、出示想想做做1题,图上的小同学在做什么?请你们也拿出我们的小正方体看一下,有几个面,每个面上都是什么字。(两个面有1,两个面有2,两个面有3。)下面,我们再来做一

5、个实验,请每组拿一个小正方体,先看一下实验要求(电脑出示):由一名同学记录,其它同学轮流抛小正方体,一直抛完30次,记录的同学用画正的方法记录下来,填入表格(表三)。2、学生实验并记录(表四)。3、交流:收集几个小组的数据,贴在黑板上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先在组里讨论再请说说。请你们选择4组数据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第91页第2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集体交流。4、实验小结:抛一次,抛到123的可能性差不多,抛30次,抛到123朝上的次数也差不多,接近10次。完成想想做做21、出示题目:在布袋里放4枝铅笔,应该怎样放?(1)任意摸一枝,不可能是红铅笔。(2)任意摸一枝,可能是红铅

6、笔。(3)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和蓝铅笔的次数差不多。“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

7、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先小组讨论该怎样放,再进行全班交流,说明你的理由。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3、实验验证。五、全课总结,梳理反思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玩得开心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去做的?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

8、“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第 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