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7272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

2、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在教学之出,我先出示一袋乒乓球、乒乓球每个2元和6袋乒乓球、每袋5个这两组条件,让学生来猜老师将要提出的条件并解答,以此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从图中找出条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出示全部条件,让学生解答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再之前的一步计算的基

3、础上,学生都能很快地列式计算,并能按照要求,说出用哪两个条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通过指名交流和同桌互说之后,让学生感悟解决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时,要先找出两个直接相关联的条件,再计算。之后,再出示小动物运水果和摆水果两题,让学生加深对找出解决两个直接相关联的条件的重要性。在这一环节中,我故意在题目中少出示一个条件,第一个情况是出示了桃树有48棵、苹果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和苹果树有多少棵?这些条件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立即反应出所给的条件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能做。而在更改过条件之后,又出示了桃树有48棵、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3倍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些条件,让学生来解决,仔细的学生也会发现,虽然条件

4、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和问题没有联系。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加深对找出两个直接相关联的条件的理解。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本节课的教学,我重在强调让学生找出两个直接相关联的条件,然后再进行计算。但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让学生说出根据哪两个条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方面上强调地还不是很到位,导致部分好的学生能理解做题的思路,但还有少数学习上比较弱的学生对解题思路还不是很清楚。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