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7528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20182018学年期末考试已经结束,小编整理了部分有关小学各年级各学科试卷分析的资料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数学网小学频道。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二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可以说是全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考查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学习和灵活应用能力。试卷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思想,考查了学生的真实水平。现将试卷分析如下:一、试卷情况1、内容全面,覆盖广泛,各部分分值权重合理。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

2、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四个大题。试题整体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试卷采用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适当考察了学习过程。2、数学试题设计富有趣味性、贴近生活。题型上反映有:口算、竖式计算、填空、想想、画画、填填、解决实际问题。试卷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的事物,切实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二、学生答卷情况1、计算方面:口算完成得良好,部分学生全对,部分学生做错一两题,笔算方面亦然,主要原因是看错符号或抄错数字。大部分学生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计算。2、填空部分:第2

3、、5、6、8题错误很高,第2题因部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方位分辨不清,所以失分。第5题因学生知识面窄,不知道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因此失分率较高。第6题因学生没有正确理解题意,把实物和图相混肴了,所以学生失分率很高。第8题主要是有的学生漏做了或没找到规律,瞎填的。3、想想、画画、填填部分对于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多,所以只有个别学生失分。从长方形纸上剪去一个三角形,错误主要是方法跟例图重复了,学生自己都没注意。4、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大部分题学生完成的都挺好,就是第4题,学生一不大理解题意,二有的学生即使心里明白,但不会表达,故完成得不理想。三、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建议:1、加强学生认真

4、审题的好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完成题目,更要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与能力发展并重。“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

5、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3、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继续加强基础知识夯实,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掌握基础内容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拓展,让学生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题型。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6、。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

7、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4、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从答题错误中深层次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的灵活性,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因才施教,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5、以后在教学中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感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喜欢数学,爱学数学。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