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7539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分7个桃,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732(盘)1(个)2、提出分17个苹果,也准备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师生一起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1735(盘)2(个)3、他们还有80个梨也要这样分,我们也一起来分一分、数一数。

2、老师动画演示分的过程,分到6盘时,问学生分完了没有。如果像这样7盘、8盘、9盘继续分下去?你们觉得怎样?如果不止80个梨,有100个、200个甚至更多呢?(使学生感受具体操作过程太烦琐,感知到用分的方法计算有余数除法很麻烦,产生探索计算方法的需求。)4、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二、以旧促新,探究新知1、教学例题(1)回到例题:有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 )盘,还剩( )个?(2)提问:怎样列算式?(3)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4)交流反馈下面的问题。怎么想到商是2?竖式里6、1怎么得来的?展示学生错误的做法,并改正。为什么商不是1呢?如果商1,还剩几个?可以吗?(5)小结:今后

3、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关键要看被除数最多有几个这样的除数。2、教学试一试师生在准备用气球布置教室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哪些信息?出示:老师有18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1)怎么列式?(2)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学生尝试计算。(3)展示学生的竖式,相互评价,并交流如何试商。(4)说说怎么想到商是3的?3、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1)比较例题和试一试中每道题是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2)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下去。)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三、组织练习,实践应用1、第2题。

4、学生做完之后,老师出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说说是怎么想到商几?比较上下两行题目,发现有什么区别?2、第3题。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1、你有什么收获?2、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

5、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林林有50个果冻平均分给9个好朋友,想每个朋友分6个,够分吗?为什么?还差几个?每个小朋友最多可分几个?还剩几个?剩下的分给他的2个小弟弟,每人分几个?这时林林还有果冻吗?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

6、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