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1、2、3、4的乘法口诀.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7580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1、2、3、4的乘法口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1、2、3、4的乘法口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1、2、3、4的乘法口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1、2、3、4的乘法口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1、2、3、4的乘法口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1、2、3、4的乘法口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数学——1、2、3、4的乘法口诀.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二年级数学1、2、3、4的乘法口诀教学目标:1、在教师帮助下,经历2、3、4和1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法题。2、进一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熟记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关乘法。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多媒体演示王老师带着4组小朋友(每组4人)去公园的场景。?播音:今天的天气真好,一(1)班的王老师要带孩子们去儿童乐园玩。她带了多少个小朋友?青青:4+4=8,8+4=12,12+

2、4=16,4+4+4+4就等于16!阳阳:我有比你更简单的方法呢!青青:我才不信呢!2. 谈话:小朋友,阳阳确实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你们想学习吗??揭题:2、3、4的乘法口诀。(板书)谈话:走,我们随王老师他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吧!二、学习新知1. 谈话:随着王老师的一声令下,小朋友都跑到儿童乐园里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去玩了。大家一起随王老师去看看吧。2. 学习2的乘法口诀。多媒体演示跷跷板画面。提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提问:一个跷跷板坐2人,1个2是几?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还可以怎么列?两个跷跷板坐几人?2个2是几,你怎么列乘法算式?讲述:12=2我们可以编一句口诀:一二得二,会说吗

3、?一二得二表示什么意思?那你会根据22=4编一句口诀吗?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得出二二得四。追问:二二得四表示什么意思?表扬:哎呀,小朋友真不简单,讨论一下就编出了这句口诀。看看21=你运用什么口诀?谈话:王老师看你们这么聪明,想考考你们啦!投影显示下列画面:3. 学习3的乘法口诀。谈话:走,我们和王老师一起去别的地方看看。多媒体演示小朋友荡秋千的场景。提问: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图上共有几个秋千?每个秋千上坐几个人?你还想到什么问题?小组互相交流一下。谈话:1个秋千坐3人,1个3人是几人?怎么列乘法算式?2个3、3个3呢?你有什么好方法一下子就能记住13=3,23=6,33=9?告诉别的小朋友好不

4、好?引导小朋友说出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谈话:你们又学会了3的乘法口诀,真了不起。想一想,31=,32=,用什么口诀?王老师不相信你们这么快就学会了这么多口诀,我们展示给她看看,看谁答得快。12= 23= 33=31= 32= 33=22=过渡:王老师真是服了你们了,看,她竖起大拇指夸你们呢!4. 学习4的乘法口诀。王老师班上的小朋友知道你们这么聪明可爱,都来邀请你们呢。?多媒体演示小朋友乘小火车的场景。谈话:这么多小朋友来请我们,真热情,小火车上到底有多少人,我们来画张表算一算。车厢的个数 1 2 3 4人 数 4 8 12 16谈话:数一数,1个车厢有几人?2个车厢有几人?怎

5、么知道的?3个车厢、4个车厢呢?看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会列什么乘法算式,会说什么口诀?试一试!讨论交流得出:14=4 一四得四24=8 二四得八34=12 三四十二44=16 四四十六小结:积是十几时中间的得就可以去掉。谈话:16名小朋友邀请我们,我们用乘法口诀计算下面的题,给他们看看好不好?41= 42= 43= 44=5. 学习1的乘法口诀。让学生自己填写11=,并编出口诀。三、巩固练习1. 想想做做第1题。教师读题,明确题目要求:看算式摆小棒;把算式填写完整;把口诀填完整。学生独立作业。同桌互相检查摆小棒和填写的情况。2. 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检查。3. 想想做做第3题。每

6、人写几张乘法卡片,然后同桌两人一人出卡片,一人说得数和口诀。4. 想想做做第4题。谈话:一些青蛙在练习跳伞,如果落在合适的草地上,就平安无事,如果落错了就可能摔伤。小青蛙们不了解每道乘法算式该用哪句口诀,想请你们帮忙,你们乐意吗?请你们把青蛙和草地画线连起来。要细心呀,如果连错了,就可能摔伤青蛙。学生独立作业后,同桌互相检查,并反馈作业情况。四、课外延伸谈话:回家请爸爸妈妈做卡片,卡片上的内容为2、3、4的乘法,做好后请爸爸妈妈考考你学得怎样。课前思考1: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初步认识了乘法,这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安排了三道例题,在教学一二得二口诀时,教师帮助学生编,并帮助学生懂得这句口诀的意思;当

7、教学二二得四和3、4的乘法口诀时,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尽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本课时用游戏的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合作、交流,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课前思考2:教学时,我们不能把现成的口诀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到编口诀的过程中,亲身经历编口诀的方法,了解乘法的来源和意义。就像本课时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来编出朗朗上口的口诀,学生觉得既有趣,又方便。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有趣的情境开展教学,那么学生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课前思考3:在教学时,孩子要结合学生过去的知识,即加法和乘法的关系,让学生从几个几、连加

8、的基础上自己想出口决,即让学生经历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的过程,让乘法口决成为探究的结果。基本过程:看图写出乘法算式,联系加法写出积,自己总结口诀。本课是乘法口诀的起始、基础课,但让学生理解并不难,关键看老师怎样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后反思1:1、学生能根据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及时地进入学习状态,发现和归纳出图中一些重要信息。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根据从图中找到的几个几,列出乘法算式并根据算式编出1-4的乘法口诀。3、在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对一些乘法口诀能解决两个乘法算式不是特别理解,教师要加以引导,如1乘4和4乘1都可以用口诀一四得四解答。4、除了要让学生学会自主编制

9、口诀,我们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有规律的记忆口诀。课后反思2: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及乘法算式并根据加法的和推出乘积,老师这时引导学生为了方便计算,人们就编出一些口诀来直接得出积来,这时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进行编口诀。教学2-4的乘法口诀后,让学生看看教科书,用每一句口诀对照相应的图及两个乘法算式,再说一说每句口诀所表示的意思。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和乘法口诀的理解,防止出现21=2用口诀二一得二这种现象。在自编口诀时出现三四得十二的情况,经过讲明当积是十几时,中间的得就可以去掉,当自编口诀四四十六这句时就没出现这种情况。作业中发现有些学生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口诀

10、,只是死记,这样容易出错。另一个出现的问题是书写格式有错如(3)四十二等需要老师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课后反思3:1. 紧扣教科书,循序渐进。教学一二得二这句口诀教师帮助学生编,并帮助学生懂得这句口诀的意思,当教学二二得四和3、4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尽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

11、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2.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编口诀的过程中注意把乘法口诀与乘法意义有机地联系起来,认识口诀的结构,领会编口诀的方法。这些思想方法,不论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

12、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

13、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3. 这篇设计用情境引入,用游戏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能使儿童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