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期初复习.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7699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期初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期初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期初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期初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期初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期初复习.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期初复习教学内容:复习一年级第二学期知识(暑假作业)教学目的:1、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相应的复习,以达到巩固目的。2、在观察、讨论中逐步发展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意识和能力。3、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自主探究,能用自己的数学语言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对策:多给予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机会,特别是一些质疑较多的问题,鼓励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学准备:寒假作业、实物投影等。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一个暑假过去了,现在老师最想知道的

2、是你们在暑假中过得怎样?开不开心?生:开心。师:那么你们又是怎样过的呢?能说给老师听听吗?学生特别愿意把自己的快乐和老师分享,他们十分积极的举手向老师诉说自己是怎样过年的。充满诱惑力的导入,让学生似乎又回到假期中二、复习谈话:可别忘记,暑假中大家还做了一样事,那就是完成我们的暑假作业!(教师拿出暑假作业)今天这堂课啊,我们先别急着学习新知识,先来检查检查自己的假期作业完成的怎样?为后面学新知识开个好头,好吗?1、口算(每课练习都是先做口算,今天我们也从口算开始复习)。出示13-9= 11-8= 12-7= 14-6= 11-5= 12-3=54-30= 88-40= 48-20= 33+40=

3、 23+20= 58+30=23+5= 33+7= 68+7= 79-8= 78-8= 72-6=46+7= 49-6= 73-5= 20+38= 42+9= 61-8=38-20= 96-7= 7+22= 4+78= 77-9= 34-9=选择其中的几题让学生说说口算过程,巩固上学期的口算方法。练习后,对于口算速度较快正确率较高的小朋友奖励五角星。2、填空。(1)复习数的大小、顺序及组成:出示如下题目56里有( )个十和( )个一。87里有( )个十和( )个一。100里有( )个十。 3个十加5个一是( )。4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 )。69后面一个数是( ),80前面一个数是( )。一个

4、两位数,个位上是2,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大1,这个数是( )写出4个十位上是5的两位数有( )( )( )( )。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有()( )( )( )和60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2)出示认识人民币题目1元=( )角 10角=( )元 40分=()角 70角=( )元1元7角=( )角 16角=( )元( )角 85角=( )元()角28分=( )角( )分 6角5分=( )分学生事先已经完成,教师给学生一些时间,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思考方法,然后请个别学生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3、解决实际问题(1)家里原有8个苹果,妈妈买来一些后一共有13个,妈妈又买来几个?(2)有

5、一些苹果,小明吃了4个后,还剩19个,原有多少个苹果?(3)鸭有20只,公鸡有15只,母鸡有8只小鸭和公鸡一共有多少只?小鸭比母鸡多几只?母鸡比公鸡少几只?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并列式解决。学生选择信息,分析其中的关系并能正确列式。4、智慧宫:1)把4、5、6、7、8、9、10、11分别填入( )中。每个数只能用一次2)下面一行数,去掉哪一个数,排列就有新的规律了。1、2、4、6、8、16教师读题,学生针对每一个问题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讨论,然后得出正确的答案进行交流。“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

6、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三、总结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

7、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

8、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小朋友们今天表现的真不错,看来我们一个暑假既玩好也学好了。“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