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一)》课后反思.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7962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一)》课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一)》课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一)》课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一)》课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一)》课后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一)课后反思学生在学习小数除法中,计算的错误率很高,平时学生做完作业后大多没有检查的习惯,就连考试中的检查也缺乏有效的方法,常常不能检查出错误。这都说明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水平较低,不犯错是不可能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错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荒废了实在可惜。于是,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寻开发错例的策略。1改错前,找病根。每次发现学生的错题,我都先让学生在作业改错前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写出来,错题原因不能用马虎二字搪塞。刚开始,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痛苦的,有些学生说:我宁可多做几题也不愿意找错误的原因。但是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学生训练多了,对自己的错误也能逐渐

2、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同样错误在解题过程中的再度出现。2析错因,巧归类。平时,我让学生把自己的错题收集起来,先找出错误的地方,然后全班学生一起将错误原因进行归类。经过归类,发现学生的错题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1)由于不仔细读题形成的错题。如:题目要求取近似数时,有学生解答后就了事;在求土地面积时,有学生往往是看到数字就急于列式计算,把单位换算抛之脑后;有些题目中的数字,学生抄题都会出现误差。(2)由于不规范做题引起的错题。如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发现部分学生往往借助于原有对整数乘除法的计算经验,不愿按部就班,喜欢口算。(3)由于知识点掌握不清造成的错题。新旧知识在迁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负迁

3、移,负迁移会干扰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很难进行自我调整。如计算 1210的时候,有的学生计算结果是12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学生在学习整数乘整十数时是这样计算的:1210=120,时间一长学生就得出这样一条结论:整数乘以整十数在整数末尾加零。因为有了这样的经验,学生在计算小数乘法的时候也用了末尾加零的方法。3授秘诀,免再错。在此基础上,我对症下药,考虑这些错误能否在解题过程中尽可能避免。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

4、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1)针对出现第一类错题的情况,我的解决方法是:学生的课堂作业一旦出现典型性错误,就立即集体纠错讲评;课堂外,对几个错误大王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要求学生读题,做题前采用标注法(即将题目的重点、易错点标出给自己提示),想明白题目的是什么,仔细分析思考,然后再进行解答。(2)针对出现第二类错题的情况,我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题目书写的格式进行训练作业。这样,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率就明显降低,不会因为忘记不同题型的不同要求而导致整个结果的错。“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

5、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

6、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3)针对出现第三类错题的情况,我把新、旧知识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真分析小数和整数的区别。这个分析过程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研究,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如做题中的自问法(即每做完一步思考、自问我求出的是什么)和做题目后的逆推法都是切实可行的。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学生的错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师不仅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还要敏锐地发现学生错误背后的原因,挖掘学生错题的价值。学生在错例资源的利用中发挥了潜能,从而掌握了一些解题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我监控、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