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5.黄河大合唱_西师大版.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8346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5.黄河大合唱_西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5.黄河大合唱_西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5.黄河大合唱_西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5.黄河大合唱_西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5.黄河大合唱_西师大版.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5.黄河大合唱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

2、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学目标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

3、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学会本课生字。“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

4、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

5、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读懂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感受乐曲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六、七、八段。来源:学科网ZXXK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感受乐曲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以及黄河大合唱的CD。学生:搜集了解黄河大合唱和当时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教学设计来源:学科网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15.黄河大合唱。2.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以及有关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来源:学。科。网黄河大合唱是我

6、国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3.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黄河大合唱的CD,听了以后说说你的感受。这篇文章的作者于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看到了抗日军民在紧张而沉着地准备投入战斗,心潮澎湃,无比振奋,于是,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了下来。二、整体感知1.借助拼音,扫除生字词障碍。2.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3.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写的是演出的情

7、景,哪些写的是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三、欣赏演出1.读课文第4段,说说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合唱队。2.读课文第5段,为什么说这个乐队很奇特?你从中想到了什么?来源:学|科|网Z|X|X|K3.细读课文68段,分别找出写演出和作者的联想与想象的句子,反复品读,说说自己的独特感受。4.指导读好6、7、8段,注意朗读力度的把握,气势的渲染,从而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熟读成诵。学习第7段,要引导学生注意几个细节描写,“举”、“捏”,凝聚了千钧之力,蓄势待发;一个“劈”字,便如洪水“冲出闸门”,气势磅礴,势不可挡。四、学习“抗日部队奔赴前线”部分学生自由读第10、11段,说

8、说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子来体会: “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和战士们坚定的信念。“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战士们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沉着刚毅,蓄势待发,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经得起任何巨大的考验,斗志昂扬,英勇无畏。“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

9、无数的人们,在小号的号音中,挥动着大刀长矛,跟在部队后面,唱着雄壮的歌曲,迎接战斗!”这是作者展开的想象,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华儿女英勇无畏,不可战胜。作者描绘了一幅在田间、地头战斗的热烈场面,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五、回归整体,情感升华1再听黄河大合唱CD片段,结合课文谈体会。2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实现情感的升华。六、学习生字1强调读准“槌”、“闸”、“蚕”的读音。2生字扩词,加以运用。3记清字形,工整地书写。特别是“炯”字右边与“同”字的区别。来源:学。科。网七、选做题1摘抄文中鲜活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2朗读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的朗诵词或歌词,开展一次朗诵比赛。教学反思: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