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1.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8517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1.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5题。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3、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比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读法和写法,求比值的方法。教学难点: 求比值的方法。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例1。对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比?(1)果汁比牛奶少多少杯或牛奶比果汁多多少杯?(2)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或牛奶是果汁

2、的几倍?2、板书:板书相差关系 倍数关系二、教学新课学习例11、谈话: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对两个数量进行比价,今天我们要在除法的基础上来比较两个数量,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比。2、初步探究比的意义。(1)自学例1和试一试之间的内容(2)汇报板书果汁是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记作2 :3。牛奶和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记作3 :2。(3)说说3 :2和2 :3分别表示什么?学生结合板书介绍比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学生的介绍板书名称。(4)为什么在这两个比中2有时在前项有时侯在后项呢?引导学生理解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比,要注意谁与谁比,谁在前、谁在后。写谁与谁

3、比时,位置一定不要颠倒。(5)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6)试一试。在小组内说说洗洁液为1份,水分别看作几份?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集体交流。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学习例21、出示例2学生自己计算填写表格2、汇报后教师追问:速度是怎样计算的?教师;速度反映的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两个人路程和时间的比应该怎样写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概括比的意义几求比值的方法。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学生讨论后小结。小结:两个数的比都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因此,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处以后项得到的商叫做比值。板书:比值。说说例1和例2中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怎样求的?4、完

4、成试一试。探究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1、观察:3 :535思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分数中的什么?比号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分数中的什么?比值呢?学生交流后完成板书:除法 被除数 除数 商分数 分子 分母 分数值2、区别意义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是表示所比较的两个数的关系,如2 :3也可以写成 ,仍读作2比3。讨论: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指出: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而除数不能为0,所以比的后项不能为0。3、完成练一练。(1)完成第1题。独立完成。结合题意说出每个比及比值的含义。(2)完成第2题。独立完成,

5、说说比的含义。(3)完成第3题。独立完成填写。汇报交流。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独立填写。说说每个比所表示的含义。2、完成第2题。独立完成,说出比值所表示的意义。3、完成第4题。理解2 :1的含义,画一画,想想可以画多少个?为什么?4、完成第5题。独立完成,集体核对。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教材还介绍了每个比中两

6、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着重说明两点:(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的是用整数表示。(2)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这一课,不管是听别人上的课,还是自己上过的课,都有很多遍了。如何跳出原有设计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我为难的地方。上课时觉得很不流畅,甚至有些别扭,学生们似乎还是对教师主导喂,自己被动吃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应,一旦放开反而不知所措。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和主动,发言不是很积极。自己平时上课早就感觉到,只

7、是苦于很难改变这种现象。尤其是到了高年级,这种现象更是普遍。细细想来,主要还是自己平时课堂教学中不注意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多多少少搞的还是老一套。这节可内容并不难,只是点比较多,比的意义、读写法、和分数及除法的联系与区别,意义部分还要注意同类量和不同类量两种情况以及前后项不能颠倒的问题,与分数除法的联系区别部分还要讨论为什么0除外,还得给时间学生去计算比值。点多了之后上课时就有赶时间的嫌疑,自己感觉课堂平淡无生气。感觉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体现新意,有点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意思,看来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真正实施真的不是那么简单,没有深入地思考和实践,不能保证做得最好。几点改进:(1)要善于调动课

8、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2)对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和

9、有关知识点没有深入地思考和预设,有时显得空间过大,使学生的思考失去针对性、方向性;有时又因为没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确,使得学生在思维的影响下,回答和思考的问题背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当然,理想的课堂也许很难达到,但我们应该有所追求,最好是无止境的追求。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