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片段及反思.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8651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片段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片段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片段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片段及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片段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片段及反思.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表面积的变化教学片段及反思表面积的变化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我加强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掌握规律。下面选取本课的两个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反思:片段一:师:请你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学生动手操作)师:操作后思考:拼成的长方体体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体积和有没有变化?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有什么变化?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重叠1次,表面积减少2个面。师:那么重叠2次,表面积会减少几个面?重叠3次、4次呢?

2、这样的结论是不是正确呢,请你先拼一拼,再观察,然后把表格填完整。正方体的个数 2 3 4 5拼接的次数减少了原来几个面的面积交流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生1:拼接的次数乘2就等于减少的面积。生2:正方体的个数减去1就等于拼接的次数。生3:正方体的个数减去1的差乘2就等于减少的面积。生4:就是这些小正方体必须排成一列。师生共同小结:(正方体的个数1)2减少面的个数反思:学生答案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出人意料,但可以看出他们都在认真思考,积极动脑。由此看来,学生需要老师的鼓励,需要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想想自己平时在这方面可能做的还不够,今后应每堂课给予学生这样的机会,那样必然会出现精彩纷呈的

3、局面。片段二:出示题目:把10个火柴盒包成一包,怎样包装最省材料?师:题目问哪一种包装方法最省料?实际上就是比的什么?生:比哪一种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师:怎样判别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大还是小?生1:数一共减少了多少个面,减少的面的面积大而且要尽量的多。生2:数外面还有多少个面。生3:量一量,算出表面积。师:我们先不用量量算算的方法,而要凭眼睛去看看数数,现在用10个火柴盒拼成的大长方体,你们觉得是数减少的面容易,还是数外面留下的面容易。生:数外面的容易。师:现在手中只有10个火柴盒,一次摆一种,每摆一种,就记下三种面的个数,填在表中。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每次大中小三种

4、面的个数情况记下来。最后进行比较,看看哪一种摆法表面积最小。生:自由活动,摆、记、比。小组交流,形成一些判别的规律、掌握比较技巧。师:刚才有人提出量量算算的方法。正好刚才有几种摆法,大家一开始对它们表面积的大小有疑问,现在请你算算它们的表面积,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对不对?学生计算,验证刚才的想法。“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

5、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

6、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反思: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测量,计算出表面积,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怎样包装最省材料,但是就失去了今天学习表面积的变化的意义。这个活动是在前面学生初步感知表面积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引

7、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为了避免活动的盲目性,让学生进行讨论,形成一定的共识,再开展活动,进行研究,提高效率。最后,通过计算,让学生进一步确信最佳的包装方法。这样通过有效的操作,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