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9067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大树有多高教案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7879页的内容。二、 教学重难点、生长点:1 重点:测量大树有多高的方法(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2 难点: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并运用这一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 生长点:在学生已经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会求比值、化简比的基础上开展本课时的实践活动。三、 教材地位分析: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复习巩固比的基本性质及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四、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2、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五、 教学准备:小组内要准备卷尺一把、一根米尺及2根竹竿(一根2米,另一根尺寸不限)。六、 教学过程:(一) 问题引入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校园的操场上有许多大树,你知道它们有多高吗?能有办法测量出它们的高度吗?2导入课题,问:要想本节数学课上得有效率,我们要注意些什么?(二) 实践活动1量量比比,寻找规律。(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各组将米尺直立在地面上,观察一下竹竿影长的走向后,再同时测量并汇报会出米尺的影长。谈话:比一比各组测量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影长相等)再让各组同时量出2米竹竿的影长

3、。谈话:比一比,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影长还是相等的)引导讨论:通过两次测量,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相同高度的竹竿,同时测得的影长也相同)根据量出的数值,求出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小组内交流比值,问: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是相等的)指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竹竿的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2)量不同长度的竹竿的影长。引思:这根竹竿的长度与影长的比值会是多少?根据你准备的竹竿的长度与这一比值,你估计一下竹竿的影长能是多少?再让学生测量影长。2议议做做。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交流测算方案,师生共同评价测算方法的可行性。讨论:在测量竹竿的影

4、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来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在测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进一步强调:测大树的影长与竹竿的影长一定要在同一时间。学生分组测量所需数据,计算出大树的高度,交流测算的过程和结果。3实际运用。讲述:校园中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比如旗杆、楼房等,你能测算出它们的高度吗?学生小组确定测量对象,分式协作测量出所需的数据。学生回教室算出测量物体的实际高度,全班交流。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

5、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

6、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七、 总结全课:“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今天的活动课上,你有什么发现?活动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后再上这样的实践活动课时,要注意些什么?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