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轻巧夺冠10_15-16人教版(无答案).docx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89110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轻巧夺冠10_15-16人教版(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轻巧夺冠10_15-16人教版(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轻巧夺冠10_15-16人教版(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轻巧夺冠10_15-16人教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轻巧夺冠10_15-16人教版(无答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轻巧夺冠1015-16人教版(无答案)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

2、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一、填空: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350800400读作(),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

3、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2、把5米长的钢筋,平均截成8段,每段是全长的(),每

4、段长()。3 5、1.6吨()吨()千克 3时16分()时3公顷400平方米()公顷 2.07升()毫升4、一批零件经检验合格48箱,不合格2箱,合格率是()。5、24的约数有(),把24分解质因数是()。6、 三个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体积是()。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2、 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3、圆的周长和它的半径成正比例关系。()三、选择:(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入括号里。)1、13.6去掉百分号,这个数就()。A、 扩大10倍B、扩大100倍C、缩小100倍D、大小不变2、要

5、反映病人的体温变化,一般绘制()。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扇形统计图3、 一根圆柱形铁条长2分米,把它等分成3段后,表面积增加24平方厘米,这根铁条的体积是()立方分米。A、12B、0.16C、0.12D、1204、大圆半径是3厘米,小圆直径是4厘米,大圆面积比小圆多()。A、50B、75C、125D、150四、只列算式或方程,不计算:1、与它的倒数的和去除1.4,结果是多少?2、一个数比它的20多1.2,这个数是多少?3、甲数的是4,乙数是4的,甲数与乙数的差是多少?五、解决问题:1、张村今年春季植树1480棵,比李村植树的棵数少245棵,两村今年共植树多少棵?2、边防战士巡逻共行26.5千米,前2.5小时在平上行走平均每小时行5千米,后来在山地行走,平均每小时行3.5千米,在山地行走多少小时?3、客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同时一辆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每小时比客车少行12千米,经过5小时两车在途中相遇,甲、乙两地之间的公长多少千米?4、一个工厂有3个车间,已知第1车间有30人,并且人数最多。以下3个关于车间人数的信息只有一个是准确的:A.第一车间比总人数的25少2人;B.第一车间人数占3个车间总人数的30%;C.第1车间,第2车间,第3车间人数的比是423。以上3个信息中,准确的信息是()。根据这个信息算一算,这个工厂3个车间共有多少人?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