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脊柱图册》-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90142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8.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脊柱图册》-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2018年《脊柱图册》-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2018年《脊柱图册》-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2018年《脊柱图册》-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2018年《脊柱图册》-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脊柱图册》-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脊柱图册》-文档资料.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概述,境 界,上界-枕外隆凸、上项线 下界-尾骨尖 两侧界-斜方肌前缘、三角肌后缘上份、腋后襞、腋后线、髂嵴后份、髂后上嵴,分 区,项区 胸背区 腰区 骶尾区,棘突 骶管裂孔、骶角 尾骨 髂嵴、髂后上棘 菱形区 肩胛冈 肩胛骨下角 第12 肋 竖脊肌,体表标志,第二节 软组织,皮肤 浅筋膜 深筋膜 背肌 血管神经,皮肤 浅筋膜,皮神经,浅层结构,项区:枕大神经 第3枕神经 胸背区和腰区:臀上皮神经 骶尾区:臀内侧皮神经,深筋膜,项区,胸背区和腰区,浅层 深层:项筋膜,浅层 深层:胸腰筋膜,骶尾区,胸腰筋膜,上续项筋膜 内侧附于胸椎棘突和棘上韧带 外侧附于肋角 在胸背区薄弱,覆于竖脊肌表

2、面 向下至腰区增厚,分前、中、后三层,胸腰筋膜,前层(腰方肌筋膜):位于腰方肌前面 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腰肋韧带) 后层:覆于竖脊肌后面,腰方肌(鞘),竖脊肌(鞘),肌层,斜方肌、背阔肌,夹肌、肩胛提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竖脊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三层,听诊三角(肩胛旁三角),内上界:斜方肌的外下缘 外侧界:肩胛骨脊柱缘 下界:背阔肌上缘 底:第六肋间隙 意义:背部听诊呼吸音 清楚的部位,枕下三角,内上界:头后大直肌 外上界:头上斜肌 外下界:头下斜肌 底: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 浅面:夹肌、半棘肌 枕大神经 内容:枕下神经 椎动脉第三段,腰上三角,内侧界:竖脊肌外侧缘 外下

3、界:腹内斜肌后缘 上界:第12肋 底: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 内容:肋下神经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腰疝,腰下三角,下界:髂嵴 外侧界:腹外斜肌后缘 内侧界:背阔肌前下缘 底:腹内斜肌,腰疝,深部的血管和神经,动脉:项区,枕动脉 颈横动脉 颈浅动脉 肩胛背动脉 椎动脉,椎动脉:分四段,第一段:自起始处至穿第6颈椎 横突孔以前 第二段:穿经上6个颈椎横突孔 第三段:经枕下三角寰椎上面 的椎动脉沟 第四段:颅内段,神经,脊神经后支(31对) 内侧支 外侧支 副神经 胸背神经 肩胛背神经,腰神经后支的行程,骨纤维孔-横突间肌内侧分支 内侧支 外侧支,骨纤维孔(脊N后支骨纤维孔),位置: 椎间孔的后外

4、侧,开口向后,构成:,上外侧界:横突间韧带的内侧缘 下界:下位椎骨的横突 内侧界:下位椎骨上关节突的外侧缘,通过:脊N后支,骨纤维管(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位置:乳突与副突间的骨沟处 构成:前壁-乳突副突间沟 后壁-上关节突副突韧带 上壁-乳突 下壁-副突,通过:腰神经后内侧支,三角肌区及肩胛区,肌腱袖(肩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后、前方,并与肩关节囊愈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称肌腱袖,又称肩袖。,肩胛动脉网,肩胛背动脉,肩胛上动脉,旋肩胛动脉,背区浅层结构和肩胛区 骨性标志:枕外隆凸、乳突、第七颈椎棘突、肩胛冈、 肩峰 要解剖出的结构 脊神经

5、后支(解剖出2支) 枕大神经和枕动脉 斜方肌和背阔肌 腰上三角 腰下三角 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竖棘肌 冈上肌、冈下肌 小圆肌、大圆肌 肩胛上动、静脉、肩胛上神经,第三节 脊柱,椎骨的形态 一般形态 各部椎骨的特点 椎骨间的连结 椎体间的连结 椎弓间的连结,椎骨的一般形态,椎体 椎弓 椎孔椎管 椎间孔:脊神经及血管,椎弓根 椎弓板,棘突1个 横突l对 关节突2对,椎体,椎弓根,上关节突,椎孔,横突,椎弓板,棘突,棘突,横突,椎体,上关节突,下关节突,突起,椎下切迹,椎上切迹,椎间孔,横突孔,椎体,上关节突,椎弓,椎孔,棘突,(1)颈椎,椎体较小,呈椭圆形 椎孔大,呈三角形 上下关节突关节面水平位

6、横突有孔,称横突孔 第26颈椎棘突短而分叉 第37颈椎上面侧缘有椎体钩 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明显,称颈动脉结节,钩椎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形成,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前结节,横突孔,上关节凹,后弓,前弓,后结节,椎孔,第1颈椎呈环状寰椎,椎动脉沟,齿突凹,无椎体、棘突、关节突,齿突,上关节面,横突孔,椎弓,椎孔,棘突,第2颈椎有齿突枢椎,(2)胸椎,上肋凹,下肋凹,横突肋凹,胸椎棘突呈叠瓦状排列,椎体渐大 椎孔大,呈三角形 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 上下肋凹与肋头相关节 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 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下肋凹,上肋凹,横突肋凹,上关节突,椎体,横突,

7、椎弓根,椎弓板,棘突,椎孔,椎体,棘突,下关节突,上关节突,横突,(3)腰椎,椎体大,呈肾形 椎孔小,呈三角形 上下关节突关节面呈矢状位 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向后 棘突间隙较宽,可作腰椎穿刺,乳突,副突,(4)骶骨,骶骨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陷,后面隆凸,岬,骶前孔,横线,上关节突,尾骨,骶管,上关节突,骶后孔,耳状面,骶管裂孔,骶角,尾骨,(5)尾骨,由34块退化的尾椎长合而成,椎骨常见变异,椎骨数的变化:各部椎骨相互移行处的变异 腰椎骶化、骶椎腰化 半椎体和椎体融合 脊柱裂:两侧椎板不相融合(S1.2,L5),椎骨间的连结,(1)椎体间的连结,椎间盘 前纵韧带:防止脊柱过度后

8、伸 椎间盘向前脱出 后纵韧带: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钩椎关节,纤维环 髓核,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髓核,纤维环,(2)椎弓间的连结,黄韧带,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棘上韧带,项韧带:在颈部,从颈椎棘突尖向后扩展成三角形板状的弹性膜层,关节突关节,项韧带,黄韧带,棘间 韧带,棘上 韧带,关节突 关节,椎骨与颅骨的连结,寰枕关节 寰枕前、后膜 覆膜 齿突尖韧带 翼状韧带,齿突,寰枢正中关节,寰椎横韧带,寰枕 关节,寰枢外 侧关节,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覆膜,寰椎横韧带,覆膜,椎骨与肋骨的连结 腰骶连结 骶尾关节,脊柱整体观,前面观 后面观 侧面观:生理弯曲,运动,生理弯曲的意义

9、 仰卧时:高点-C3、4,L3 低点-T6,S 对局麻药流向的影响:L2、3-T6 L4、5-S,第四节 椎管及其内容物,构成:椎孔、骶管 椎管壁的构成: 前壁-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后纵韧带 后壁-椎弓板、黄韧带、关节突关节 两侧壁-椎弓根、椎间孔,一、椎管,椎管腔形态: 颈上部-近圆形 颈下部-三角形 胸段-圆形 腰段上、中部-近圆形 下部-三叶形 骶段-扁三角形 狭窄:C7 T46(最窄) L4 交通: 上端-经枕骨大孔通颅腔 下端-终骶管裂孔 外侧-经椎间孔与椎管外面相交通 前后-经骶前、后孔与骶骨外面相交通,二、椎管的内容物,脊髓被膜 被膜间隙 脊神经根 脊髓 血管 结缔组织,被膜,

10、硬脊膜:厚而坚韧 寰枕区最厚,向下依次变薄 硬脊膜囊 脊髓蛛网膜:薄而透明 根蛛网膜 蛛网膜绒毛 软脊膜:深入沟裂 软脊膜前纤维索(前正中裂) 软脊膜后纤维索(后正中沟) 齿状韧带,齿状韧带,软脊膜增厚向外侧突出,形成齿状韧带,介于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可维持脊髓的正常位置,被膜的血管、神经,血管:营养脊神经的节段 性的根动脉分支 神经:脊神经的脊膜支,被膜间隙,硬膜外隙,位置:位于硬膜囊与椎管壁之间的窄隙,上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下终于骶管裂孔,由骶尾背侧浅韧带封闭 交通:经椎间孔通椎旁间隙,硬膜外隙与颅内不相通,内容: 脊神经根 脂肪 椎内静脉丛 椎外静脉丛 淋巴管,分部:脊神经根为界 前(腹侧)

11、间隙 后(背侧)间隙 左、右侧间隙(根间隙),特点:呈负压(胸段显著),容量:100 ml 骶管为20-30ml 每节约为1.5-2ml,纤维隔:前、后、左、右,硬膜外麻醉特点,阻滞神经:脊神经 局麻药扩散影响因素: 脂肪量 纤维隔 纤维索(骶管麻醉),硬膜下隙,位置: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 特点:与脊神经外膜内的组织间隙相通 有少量组织液 极窄(潜在性间隙) 意义:可引起广泛阻滞,蛛网膜下隙,位置: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向上经枕骨大孔与颅内间隙相通,向下达第2骶椎高度,向两侧在脊神经根周围形成脊神经周围隙,内容:脑脊液,应用:脊麻、抽取脑脊液(化验、减低颅压),蛛网膜下隙在L1-S2高度扩大

12、形成终池,坐位时,由于重力作用可充胀,前后径增至15mm,蛛网膜下隙两侧伸出的囊套状突起,包绕脊神经的前、后根,如将墨汁注入,可蓄积于此,称”墨套”,软脊膜下隙(His间隙),位于软脊膜与脊髓实质之间的潜在腔隙,若药液注入可引起突然昏迷,若软膜破裂,药液进入脑脊液,可引起高位或全脊髓麻醉,脊神经根,行程和分段 蛛网膜下隙段 硬膜外隙段 与脊髓被膜的关系 硬根膜 根蛛网膜 软根膜 与椎间孔和椎间盘的关系 硬膜外段在椎间孔处易受压 椎间盘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脊髓,终丝:脊髓L1平面以下延续为 无神经组织的细丝,前后稍扁的圆柱体,有2个膨大 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T12S3,脊髓圆锥,外形,前

13、角 后角-头、颈、基底 侧角(T1L3) 中间带 灰质前连合 灰质后连合,网状结构: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 交织,白质: 前索、外侧索、后索、白质前连合,中央管,灰质,中央灰质,内部结构,脊髓的动脉,椎动脉脊髓前、后动脉 节段性动脉,第三胸椎骨折,第四胸节损伤,例如:病人的乳头平面感觉障碍,三、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C1 C4 () 与同序数椎骨相对 C5 T4 (1) 与同序数的上1节椎体相对 T5 T8 (2) 与同序数的上2节椎体相对 T9 T12 (3) 与同序数的上3节椎体相对 L1 L5(T10 12) 与第10 12胸椎相对 S1 Co (L1) 与第一腰椎相对

14、,第五节 椎管内麻醉穿刺入路层次,硬膜外隙的阻滞麻醉 蛛网膜下隙的阻滞麻醉 骶管的阻滞麻醉,硬膜外隙阻滞麻醉,侧卧位 坐位 俯卧位,体位:,穿刺入路,1.后正中穿刺法:,进针点:脊柱后正中线,相邻椎骨间 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黄韧带 优点:简单易行,损伤小,易控制麻醉平面 硬膜外连续麻醉可延长麻醉时间 缺点:老年人不易,腰椎疾患者不宜 效果:以控制体位为方法,控制麻醉平面 以刺激皮肤为方法,检查麻醉平面 注意:麻醉范围内的感觉消失,运动也障碍,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 黄韧带,2.旁正中入路,进针点:正中线外侧1.52.0cm 方向:前内方 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

15、阔肌腱膜、 竖脊肌、椎板间隙、黄韧带 适应点:棘上韧带钙化,正中线入路困难者 缺点 :不易掌握,背阔肌腱膜 竖脊肌,胸椎椎管穿刺,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2.旁正中入路: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阔肌腱膜、 竖脊肌、椎板间隙、黄韧带、硬膜外隙、硬脊膜、硬膜下隙、蛛网膜、蛛网膜下隙,1. 正中入路: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硬脊膜、硬膜下隙、蛛网膜、蛛网膜下隙,骶管阻滞麻醉,体位:俯卧位、侧卧位、胸膝卧位 标志:骶骨角 入路:骶管裂孔 方向:三个角度 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 骶尾韧带 注意:不能过深(防止进入硬膜囊) 考虑 经骶后孔入路,枕骨大孔穿刺,适应:颅内压增高、椎管阻塞、腰部路径感染 定位:寰枕间、寰枢间 深度:儿童34cm 成人4-6cm 方向:指向眉间 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项韧带、寰枕 后膜、硬脊膜、蛛网膜、小脑延髓池 注意:不能偏离正中线,至枕骨大孔时进针少、慢, 脑脊液不能自行流出、需抽取 特点:危险,操作不方便,Thats over, 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