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医护理中医学常见疾病中医护理-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891580 上传时间:2019-01-19 格式:PPT 页数:170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中医护理中医学常见疾病中医护理-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2018年中医护理中医学常见疾病中医护理-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2018年中医护理中医学常见疾病中医护理-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2018年中医护理中医学常见疾病中医护理-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2018年中医护理中医学常见疾病中医护理-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中医护理中医学常见疾病中医护理-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中医护理中医学常见疾病中医护理-文档资料.ppt(1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呼吸科多媒体示教体例,感冒,概述,(一)定义 感冒,俗称伤风,是因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而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二)源流 早在内经 中即已认识到感冒主要是 外感风邪所致。 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 伤寒论所论太阳病中风伤寒的桂枝汤、麻黄汤证与感冒相符。 诸病源侯论:“时气病。”,仁斋直指方诸风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丹悉心法伤风指出感冒部位在肺,列出辛温与辛凉两大治疗原则。 类证治裁伤风、证治汇补伤风等对虚人感冒有了进一步认识,提出扶正祛邪的原则。,【病因病机】,(一)病因 外因:()风邪外袭 ()时行病毒 内因 ()正

2、气亏虚,气候突变,易受邪致病。 ()劳累过度,起居不当,感邪致病。,()肺有宿疾。 (二)病机 风为阳邪,性轻扬,故常以侵犯上焦为主。外邪经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合皮毛,开窍于鼻,上系咽喉,司卫外,肺脏受邪,肺气失宣,故出现肺系与卫表的一系列症状。邪正相争,卫阳被遏,,营卫失调,故发热、恶寒;肺气失宣,故有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肺系症状。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分清表寒、表热 同:恶寒发热等感冒症状。 异:表寒者寒象偏重,表热 者热象偏重。,2 辨别普通、时行 普通感冒以风邪为主因,冬春季节气候多变时发病,常散发,病情轻浅,多无传变;时行感冒以病毒为主因,发病不限季节,传染性强,起病急骤

3、,病情重,全身症状显著,常发生传变,入里化热,合并它病。,3 区分体虚感冒的气虚、阴虚 体虚感冒是指平素虚弱之人,加之外邪侵袭而患感冒,多病情缠绵,经久不愈,临床上应区分二者的不同。气虚感冒者,在感冒诸症基础上兼有气虚症状,阴虚感冒则兼有阴虚症状。,(三)分型论治 1 风寒证 症状:恶寒,发热不甚或不发热,流涕,喷嚏,无汗,身痛,苔薄白,脉浮紧等。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为主。,2 风热证 症状:发热或高热,鼻塞流涕,喷嚏,汗出口渴,咽痛,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以银翘散为主。,3暑湿证 症状:发热,汗出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涨痛,身重倦怠,心

4、烦口渴,胸闷欲呕,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4表寒里热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稠粘,尿赤便秘,苔黄白相间,脉浮数。 治则: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方药:双解汤。,5 体虚感冒 兼气虚者,发热,恶寒重,无汗身痛,神疲乏力,咳痰无力, 舌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治则: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兼见阴虚症状者,可见身热,手足心热,恶风少汗,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1 常用中草药 贯众、大青叶、板蓝根、藿香、佩兰、薄荷,取单味药或数味药煎汤调服。 2 常用经验方 (1)

5、解毒汤 组成:紫苏、荆芥、大青叶、鸭跖草、四季青。,常用、方药,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2)十神汤 组成:葛根、赤勺、香附、升麻、陈皮、川芎、白芷、紫苏、麻黄、干草。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3)冬青叶汤 组成:鲜冬青、蒲公英 用法:煎汤代茶。,用法:煎汤代茶。 习题 1 掌握感冒的概念、病因、病位,主要临床表现,证型及治疗原则。,2 病案分析 患者张某,男,40岁,发热咳嗽,全身不适2天。伴流涕,鼻塞,微恶风寒,咽痛,口干微渴,痰白而粘,纳呆,苔薄黄而润,脉浮数。 请分析本例的诊断,辨证,治法与方药。,咳 嗽,一 概述 二 证候特征 三 病因病机 四 诊治纲要 五 分

6、证论治 六 临床禁忌,一 概 述,1 定义: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其中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 2 咳嗽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或其他疾病兼见咳嗽的,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3 源流: 1)咳嗽病名最早见于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 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素问 宣明五气篇云:“五气为病, 肺为咳”。 素问 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 2)隋 巢

7、元方诸病源候论分类为十种咳。 3)金元 张从正儒门事亲指出外因六气皆能致咳。 4)明 张介宾景岳全书 咳嗽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咳嗽一证, 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 5)清 叶桂系统阐明了咳嗽的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法方药历代均有论述 张仲景 创虚火咳逆的麦门冬汤 张景岳 提出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 虞抟 强调治咳必须重视调畅气机 喻昌 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论治,创立温润、凉润之法 程国彭 创制了止嗽散,二 证候特征,1 主要特征 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致咳嗽。 2 主要症状 咳嗽,咳痰。

8、3 伴随症状 风寒犯肺伴风寒证; 风热犯肺多伴风热证; 风燥伤肺伴燥热证; 痰湿壅肺伴痰湿证; 痰热郁肺伴痰热证; 肝火犯肺伴肝火证; 肺阴亏虚伴肺阴亏虚证。,1 病因: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河间六书咳嗽论云:“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三 病因病机,2 病机: 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医学心悟云:“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致,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

9、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 内伤咳嗽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上干于肺所致,有肝火、痰湿、痰热、肺虚等区别。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 影响本病转归及预后的因素首应求是因识病,还当区别病之新久,体质的强弱,病邪的性质,病情的轻重等。,四 诊治纲要,1 诊断依据: 1)外感咳嗽,起病急,伴外感表证。内伤咳嗽,每因外感诱发,病程长,咳而伴喘,有脏腑功能失调伤及肺脏所致。 2)血象可见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3)双肺可闻及增粗呼吸音或湿性罗音。 4)肺部X线表现:纹理增粗或实变。,2 病证鉴别:了解咳嗽的时间、节律、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

10、素,注意痰的色、质、量、味。 咳嗽与哮证及喘证的鉴别:哮证及喘证虽然也会兼有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哮证主要表现为痰气交阻,气道壅塞,呼吸不利,喉间痰鸣气吼,反复发作,常有过敏史或家族史。喘证主要表现为呼吸迫促,张口抬肩,甚至摇身撷肚,不能平卧。 3 西医问诊及检查要点: 1)问诊要点:咳嗽的性质、咳嗽出现的时间与节律、咳嗽的音色、痰的性质与量以及伴随症状。 2)检查要点:着重心、肺检查,完善相关实验室及器械检查,如痰细菌学检查、胸片、CT、HRCT、支气管造影、纤支镜等。,4 辨证要点: 辨外感内伤,主要依据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

11、,常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证。 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一般均属邪实。内伤咳嗽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其中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肺阴亏耗则属正虚,或虚中夹实。,外感与内伤咳嗽证候辨证,5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外感咳嗽治宜祛邪利肺;内伤咳嗽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2)预防调护: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御寒抗病能力,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饮食不宜甘肥,辛辣过咸,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五 分证论治,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

12、流涕、头痛,或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2)风热犯肺证 主症咳嗽气粗或咳嗽声嘶哑,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常伴鼻流黄涕、头痛,口渴或恶寒发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桑菊饮加减。,3)风燥伤肺证 主症干咳,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代表方桑杏汤加减。,内伤

13、咳嗽 1)痰湿蕴肺证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食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浮濡滑。 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 主症咳嗽气粗,痰多质粘厚或稠厚,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3)肝火犯肺证 主症上气咳逆阵作,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胸胁胀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

14、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代表方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4)肺阴亏耗证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有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5)肺气虚寒证 主症咳声低弱无力,气短不足以息,痰清稀色白量多,神疲懒言,畏风自汗,舌苔淡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肺气虚寒,津聚成痰,气逆不降。 治法补气温肺,止咳化痰。 代表方温肺汤加减。,6)寒饮伏肺证 主症咳嗽气急,喉有痰声,呼吸不利,胸膈满闷,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形

15、寒背冷,舌苔白滑,脉细弦滑。 证机概要寒饮伏肺,痰饮上逆,肺气不降。 治法温肺化饮。 代表方小青龙汤加减。,六 临床禁忌 1 临床诊断注意事项:忌不分时间与规律,忌不分轻重程度,忌不辨加重因素,忌不分病程长短。 2 治疗处方禁忌:忌滥用止咳、镇咳药,忌不辨证用药,外感、内伤咳嗽治疗禁忌:处方用药时的一般原则是外感咳嗽忌敛涩留邪,内伤咳嗽防宣散伤正。从咳嗽的演变过程来看,中医治疗应分为四个阶段:宣(二前汤)、降(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润(栝楼贝母汤、保和汤)、涩(贝母散、百合固金汤),分别用于咳嗽初起,表解气逆,干咳不止,久咳无力。临证时应审清病之所属,此四期可能交叉,如酌情

16、宣合降、润合涩等,但不可倒置,尤忌为求过效而竟用收涩。 3 医嘱禁忌:忌绝对静卧,忌无故吸氧,忌吸烟,忌只用祛痰药不告知体位配合,忌避寒取暖,忌食辛甘肥咸之品。,结 语,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 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有肝火、痰湿、痰热、肺虚等区别。 病机为邪气干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病位在肺,与肝、脾、肾等脏器有关。 辨证当辨外感内伤。外感新病多属邪实,治当祛邪利肺;内伤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分别主次处理。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整体治疗。,医 案,患者,赵

17、某,女,58岁,家庭主妇,03年12月就诊。咳嗽严重,昼夜不止,按上感 输液五日未效,自服各类止咳胶囊、糖浆等无效。诊见面惨白印红,舌红苔白,脉小 数。旧有心悸病史。,论病:色白属肺,红属火;数主热,小主虚。乃金火兼化,火乘肺经,肺阴受伤之候。 论治:此病邪逆为本,肺伤为标;温燥烁津为本,肺失降敛为标,祛邪扶正为正治。 立法:温润清凉养阴益肺,化痰降逆利气敛肺。,处方:沙参10g 天冬6g 知母10g 桔梗6g 紫菀6g 射干10g 黄芩6g 栝楼6g 半夏6g 川贝6g 前胡6g 海浮石3g 百部10g 款冬花6g 苏子6g 枇杷叶10g 诃子6g 炒杏仁6g 白芍12g 水煎450ml,分

18、三次温服,每次服150ml。,方用沙参、天冬、知母、桔梗、紫菀润肺滋阴,射干、黄芩清肺火,栝楼、半夏、贝母、前胡、海浮石化痰清肺,百部、款冬花、杏仁、苏子、枇杷叶为伍以利润肺,诃子敛肺气,佐芍药养阴敛阳,助冬令之闭藏,服一剂见轻,服六剂痊愈。,陈某,女,39岁,广州罗岗人。初诊:1977年10月20日。因咳嗽,发热恶寒3天来诊,诊见咳嗽时作,咳嗽声重,气急,咳痰清稀色白,伴鼻塞、流清涕、头痛、无汗等症,无咯血,无潮热 及消瘦表现。 查体:体温37.2度,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小水泡音,心率78次/分,无杂音,肝脾肋下未及,四肢关节无畸形,无浮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胸透示左下肺炎,血常

19、规示白细胞11.2x109/L,中性0.81。,诊断:外感咳嗽(风寒袭肺) 依据:患者以咳嗽、咳痰为主症,起病急,伴外感表证,肺部可闻及湿罗音,参胸片和血象可作出诊断。 辨证分析: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通,故咳而声重、气急;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咯稀薄色白;风寒外束肌腠,故伴有头痛身楚,寒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为风寒在表之征。,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麻黄20g 杏仁20g 百部15g 紫菀15g 荆芥15g 桔梗10g 陈皮10g 甘草8g x 3 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习 题,1 什么叫咳嗽

20、,咳与嗽有何不同? 2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读独肺也”出自何处,其释义如何? 3 咳嗽的证候特征是什么? 4 咳嗽的病因病机是什么?如何鉴别外感与内伤咳嗽? 5 咳嗽与哮证、喘证如何鉴别? 6 咳嗽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7 外感与内伤咳嗽如何分型辨治,其治法、代表方是什么? 8 咳嗽如何预防调护? 9 患者吴某,男,51岁,近5年来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短,尤以晨起咳甚,痰粘腻色白,伴体倦、食少、脘痞、腹胀、便溏等症,舌苔白腻,脉濡滑, 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试问:本病诊断、辨证分型、辨证依据、治法、方药(用法用量)。,胃 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1、“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 “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人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实是胃脘痛。又如L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11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宋代之后医

22、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曰:“夫心痛者,在方论有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直至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此后,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医学正传胃脘痛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

23、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书中说:“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为后世辨治胃痛奠定了基础。,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必要时结合辨病处理。,病因病机,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

24、则痛。,一、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如素问举痛论说: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如沈氏尊生书胃痛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

25、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气滞日久或久痛人络,可致胃络血瘀。如小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说:“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4素体脾虚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二、病机,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上述病因如寒邪、饮食伤胃等皆可引起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正所谓“不通则痛”。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

26、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可致血瘀胃痛。,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

27、痛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

28、、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二、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正如灵枢厥论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有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3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

29、置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此外,肝、胆、脾、胰病变所引起的上腹胃脘部疼痛还应结合辨病予以排除。,三、相关检查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黏膜脱垂等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查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腹部透视可与肠梗阻、肠穿孔作鉴别诊断;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早期作鉴别;心肌酶谱

30、、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作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兼夹证。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其中,气滞者,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气虚者,指脾胃气虚,除见胃脘疼痛或空腹痛显外,兼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少华,舌淡脉弱等。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31、。各证往往不是单独出现或一成不变的,而是互相转化和兼杂,如寒热错杂、虚中夹实、气血同病等。,二、治疗原则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虽有“通则不痛”之说,但决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法,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须究气血阴阳”。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三、证治分类,1寒邪客胃证

32、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温胃散寒;香附、乌药、陈皮、木香行气止痛。,2饮食伤胃证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适用于脘满不食、嗳腐吐食的胃痛证。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翘散结清热。,3肝气犯

33、胃证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常用药: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佛手、甘草理气和中。,4湿热中阻证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 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制半夏、茯苓、草豆蔻

34、祛湿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5瘀血停胃证 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6胃阴亏耗证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 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当归养血活血;川楝子理气止痛;芍药、

35、甘草缓急止痛。,7脾胃虚寒证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补中益气;桂枝、生姜温脾散寒;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缓急止痛。,预防调护,本病发病,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有关,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进食浓茶

36、、咖啡和辛辣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西药。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结 语,胃痛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起病之初多为单一病因,病变比较单纯。日久常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病情复杂。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发生胃痛的病因较多,病机演变亦较复杂,但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胃痛初期,病变脏腑单一,久则累及多个脏腑。寒邪、食停、气滞、热郁、湿阻、血瘀等多属实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多为虚证。且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虚实夹杂;可由寒化热,寒热错杂;可因气滞而血瘀,或

37、瘀血阻遏气机而气滞。胃痛日久可发生吐血、便血、呕吐、反胃、噎膈等变证。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大法,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实证者应区别寒凝、气滞、食积、热郁、血瘀,分别给予散寒止痛、疏肝解郁、消食导滞、清泄肝胃、通络化瘀治法;虚证者当辨虚寒与阴虚,分别治予温胃健中或滋阴养胃。,临证备要,1调肝理气,遣方的通用之法。肝气疏泄失常,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二为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脾(胃)不和。一般来说,治疗前者以疏肝为主,后者则以敛肝为主。然而,肝气为病复杂,所以,从肝论治胃痛应调肝之用,可以疏肝解郁与抑肝缓急两法先后或同时运用。疏敛并用的组方原则,体现了调肝之法

38、在病态下的双向性调节作用。肝疏泄功能正常,气顺则通,胃自安和,即所谓“治肝可以安胃”。当然,并不是所有胃痛都是肝气疏泄异常所引起。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劳累损伤脾胃,中焦运化失职,气机壅滞,也会影响肝之疏泄功能,即“土壅木郁”,此时又当培土泄木。而调肝之品多属于辛散理气药,理气药亦可和胃行气止痛,或顺气消胀,最适用于胃病之胃痛脘痞,嗳气恶心。故有“治胃病不理气非其治也”之说。,2活血祛瘀,遣方的要着之法。慢性胃痛的发病主要是情志伤肝,肝失疏泄,木郁土壅,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土壅木郁,以致胃中气机阻滞。然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胃病初起在气,气滞日久影响血络通畅,以致血瘀胃

39、络。所以说,慢性胃痛多兼有血瘀,即“久病人络”、 “胃病久发,必有聚瘀”。从症状辨析,可见胃痛固定,持续,时而刺痛,或有包块,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而通过纤维胃镜见到胃黏膜的凹凸不平、溃疡、出血点、息肉,胃黏膜活检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或肠腺化生,极个别还可发展成胃癌。此亦属于胃络瘀阻所致,治疗应重视活血祛瘀药的运用。常用郁金、延胡索、田七、莪术、红花、赤芍等。在运用活血祛瘀法组方时,要根据辨证配合其它治法方药。瘀热者,配用赤芍、茜根等以凉血活血;瘀毒者,配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以解毒祛瘀;气虚者,配用黄芪、党参等以益气行血;阴虚者,配用沙参、麦冬等以养阴畅血。,3清解郁热,遣方的变通之法。

40、慢性胃痛中以溃疡病和慢性胃炎占绝大多数。但溃疡的“疡”和炎症为“炎”是否一定就属于中医的热证而从痈从热论治呢?未必尽然。因为慢性胃痛者多迁延日久,或反复发作,致脾胃受损,出现面色萎黄,胃胀纳呆,腹胀便溏,体倦乏力,舌淡脉弱等脾胃气虚症状,即使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胃炎在活动期,也不一定表现出中医的热象。所以,本病与热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当病人出现口干口苦,舌苔变黄之时,虽未必热象悉俱,但已显示郁热。治疗可适当选用清热药,如蒲公英、黄芩、黄连、柴胡等。注意不能一概用清热之品,且要适可而止,因为这种热多在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气滞血瘀的基础上产生,过用苦寒势必损伤脾胃,弊大于利。,4健脾养胃,

41、遣方的固本之法。慢性胃痛病程长,病情缠绵。从起病原因看,本病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而发。从虚实辨证看,虚多于实,因实致虚,虚证贯穿于全过程。所以,治疗本病要补虚以固本。慢性胃痛的虚证主要有脾气虚弱和胃阴不足。前者主症为食后饱胀,口淡乏力,舌淡,脉弱,以虚寒象为主;后者主症为胃脘灼痛, 口干欲饮,舌红脉细,以虚热象为主。根据内经“虚则补之”原则,常用李东垣的升阳益气法以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重用黄芪、党参;用叶天士的甘凉润燥法以养阴益胃,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石斛等养阴又不过于滋腻、有碍脾胃之品。临床上常可发现患者可同时存在脾气虚弱和胃阴不足,具有气阴两虚之候,治疗上可益气

42、养阴、健脾养胃并举,脾气得升,胃得润降,清升浊降,出入有序,胃则安和。,腰 痛,学习提纲,1什么叫腰痛?哪些原因可引起腰痛? 2试论腰痛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 3 腰痛与腰软如何鉴别? 4腰痛与肾著如何鉴别? 5腰痛的诊断要点是什么?分几种证型?各证型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及方药是什么? 6腰痛总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7除中药内服治疗外,还可用哪些方法治疗腰痛? 8如何预防腰痛的发生?腰痛的善后调摄应注意哪些?,概 念,定义,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源流,腰痛一证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论述。 素问脉要精微论

43、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密切关系。 素问刺腰痛论根据经络循行,阐述了足三阴、足三阳以及奇经八脉为病所出现的腰痛病证,并介绍了相应的针灸治疗。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言:“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病、症状与治法。,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认为,腰痛是由于肾经虚,风冷乘之”,“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在发病方面强调肾虚,风寒留着,劳役伤肾,坠堕伤腰及寝卧湿地等因素,并以突然发作者,称卒腰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久腰痛。 丹溪心法。腰痛谓:“

44、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 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得,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对腰痛常见的病因和虚实作了概括。 张氏医通、杂病源流犀烛总结历代医家对腰痛的论述,归纳为风腰痛、寒腰痛、肾虚腰痛、气滞腰痛、瘀血腰痛等,使腰痛的辨治更为系统。 对于腰痛治疗,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腰痛指出:“治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这种分清标本先

45、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在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范围,西医学的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等腰部病变以及某些内脏疾病,凡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如因外科、妇科疾患引起的腰痛,应参照相关教材辨治,不属本节讨论范围。,病因病机,腰痛病因为内伤、外感与跌仆挫伤,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内伤多责之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病因,1.外邪侵袭 多由居处潮湿,或劳作汗出当风,衣着单薄,或冒雨着凉,或暑夏贪凉,腰府失护,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发腰痛。湿性

46、黏滞,所以感受外邪多离不开湿邪为患。 2体虚年衰 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役负重,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事不节,以致肾之精气虚亏,腰府失养。诚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言: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以酒色斫丧,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真阴虚证。” 3跌仆闪挫 举重抬舁,暴力扭转,坠堕跌打,或体位不正,用力不当,摒气闪挫,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不通,瘀血留着而发生疼痛。,病机,腰为肾之府,由肾之精气所溉,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布其间,所以腰痛病变与肾脏及诸经脉相关。 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血

47、运行不畅。 寒为阴邪,其性收敛凝闭,侵袭肌肤经络,郁遏卫阳,凝滞营阴,以致腰府气血不通; 湿邪侵袭,其性重着、黏滞,留着筋骨肌肉,闭阻气血,可使腰府经气不运; 热邪常与湿合,或湿蕴生热而滞于腰府,造成经脉不畅而生腰痛。,内伤腰痛多由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 精气亏虚则肾气不充,偏于阴虚则腰府不得濡养,偏于阳虚则腰府不得温煦,故发生腰痛。 内伤不外乎肾虚,而风、寒、湿、热诸邪,常因肾虚而乘客,内外二因,相互影响,痹阻经脉,发生腰痛。 诸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说:“腰痛,精气虚而即客病也。” 经脉以通为常,跌仆挫扭,影响腰部气血运行,以致气滞血瘀,壅滞经络,凝涩血脉,不通而痛。诚如景岳全

48、书杂证谟腰痛说:跌扑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诊查要点,诊断依据,1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2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3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闪或劳损等相关病史。,病证鉴别,1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 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 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疼痛 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 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不同,应予区别。 2腰痛与肾痹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 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相关检查,腰痛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进行血常规、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助于风湿和类风湿等疾病的诊断; 拍摄腰椎、骶髂关节X光或CT片有助于腰椎病变的诊断; 部分内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