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11090235.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1903608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1109023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1109023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邯郸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1109023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1109023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11090235.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邯郸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范围:必修3专题1-4;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本试卷包含、两卷。第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卷(选择题)1、 选择题(本题共5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1. 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出了这样一道题,“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问应该是哪位思想家?( ) A. 孟子 B. 墨子C. 韩非子D. 老子2. 荀子认为:“人生而

2、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所以“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认为“制礼义”的目的是 ( )A. 消灭人的欲望 B. 维护社会稳定C. 满足物质需求 D. 调节社会纷争3. 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A.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 存天理、灭人欲C.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 君子气节、道德自觉4. 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

3、四书”,引导读书人。他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朱熹这一做法( )A. 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B.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 实现了理学的世俗化 D. 背离了传统儒学礼治思想5.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这一理论( ) A. 为君主天人感应提供理论保障B. 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C. 阐述了君主受命于天的合理性D. 糅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主张6. 清中期学者戴震指出: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

4、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材料体现了当时思想界( ) A. 理学抛弃传统而受到批判 B. 理学日益背离了人性之道C. 反君主专制思想继续发展 D. 出现“兴欲灭理”的思潮7. 白鹿洞学规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创设精神是( ) A. 协助士子应举 B. 建立道德典范C. 支持经学研究 D. 赞助社会事业8.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

5、明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这一变化客观上( ) A. 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 B. 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 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 D. 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向9. 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 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C. 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 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10. 陈寅恪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

6、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佛学名词、术语),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这说明( ) A.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B. 儒学从宋代开始才具有哲学思辨色彩 C. 儒学融合了儒、道、法、阴阳诸家思想 D. 宋代儒学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产物11. 王阳明谈到佛道两家的作用时曾说:“说兼取,便不是。圣人尽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取?二氏之用,皆我之用。”这表明王阳明( ) A. 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为一家B. 兼取佛道,成全圣人之学 C. 发扬佛道之学,抛弃儒学 D. 认为兼取佛道之学是错误的12. 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

7、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 ) A. 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B. 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C. 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D. 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13. 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 A. 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B. 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C. 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 D. 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14. 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

8、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这种现象( ) A. 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 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D. 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15. 顾炎武日知录中写道:“心不待传也,流行天地间,贯彻古今而不同者理也,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心者,所以统宗此理而别其是非,心学二字,六经、孔孟所不道。”这一观点表明他( ) A. 对陆王心学持批判的态度 B. 主张回归孔孟儒学C. 肯定心学的修身养性功能 D. 以拯救时代为己任16. 1877年清驻英大使郭嵩焘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钟

9、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乡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以下解读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B.郭嵩焘主张社会全盘西化 C.江浙人的民族意识淡薄 D.中国人亟需更新价值观念 17. 洋务运动时期,两广总督的张树声曾写道:“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据材料可知当时( ) A. “中体西用”得到所有人的认同B. 有人对“中体西用”式的学习方式提出

10、了怀疑 C. “中体西用”已经被否定D.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18.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错误的是( ) A. 宣传西学,挽救民族危亡 B. 对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C. 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的挡箭牌D. 创办者多为留学归来者 19. 2000年12月23日纽约时报刊载评论:“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他们试图在清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

11、况下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该评论中的“他们”是( ) A. 洋务派B. 维新派C. 革命派D. 激进派20.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始自文艺复兴的人的觉醒,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演进则始于人们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了解、学习和移植。前者是从人的觉醒到制度的建立;后者却是从制度的觉悟到制度的建立,期间缺少人的观念普遍更新这一重要演进环节。为弥补这一演迸环节的缺失,中国开展了( ) A. 戊戌变法B. 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D. 国民革命运动21.“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12、?”提出该观点最有可能是( ) A. 林则徐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22.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评价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其中“识”的重要例证是( ) A. 剿杀太平天国,挽救清朝统治B. 力主预备立宪,实现政治改良 C. 投身洋务运动,成为中兴名臣D. 签订屈辱条约,留下千古罪名23.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说:“吾人讨论学术,尚论古人,首当问其学说、教义尚足以实行今世而有益与否,非谓其于当时之社会毫无价值也。”陈独秀意在()A. 强调全盘非儒反孔极具情绪化的特征 B. 强调否定儒家思想是科学讨论的结果 C. 强调非儒反孔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13、 D. 强调儒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同等重要24.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 )A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B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C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D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25. 学者王家俭在魏源年谱中用“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形容魏源的一生。以下对魏源“经世”思想分析正确( ) A. 力主平等对待西方国家 B. 切中时弊迎合变革潮流C. 主张中

14、体西用维护统治 D. 主张学习西方变革政体26.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在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中( )A. 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B. 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C. “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D. “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27. 中国近代史上,各派人士在是否向西方学习和学习什么的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斗争激烈。下列观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是( ) A.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

15、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B. “中国文明未进步,工商未发达,故社会革命易” C. “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新民德” D.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28.“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A.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B.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而不义之辩乎?” C.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

16、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29. 在近代。中国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一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 )A. 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B. 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C. 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D. 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30.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中指出“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其倡民生,解决贫富不均的核心措施是( ) A. 平均地权B.民权主义C. 发展实

17、业D. 实行社会救济31.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的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B.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C.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D. 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32.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推

18、断,孙中山认为( ) A.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 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会革命更重要 C. 政治与社会革命的目标可以迅速实现D. 中国的民生问题较欧美国家更容易解决33. 孙中山在对黄埔军官学校告别词中说:“中国现在革命,都是争个人的平等、自由,不是争团体的平等、自由。所以每次革命,总是失败只全党有自由,个人不能有自由,然后我们的革命,才可以有望成功。”材料反映了孙中山( ) A. 同意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B. 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C. 对北伐战争结果的客观分析D. 借鉴了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34. 1924年,孙中山指出:“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

19、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材料中孙中山关于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其晚年革命主张的主要影响是( ) A.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B. 提出反对民族压迫的主张 C. 提出节制资本的主张D. 推翻清政府的统治35. 1925年3月,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说道:“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困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为此,孙中山晚年( )A. 提出了三民主义 B. 倡导了三大政策C. 领导了辛亥革命 D. 主张“平均地权”3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国纳粹与法西斯精

20、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里又把英美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A. 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 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C. 脱离了中国现实 D. 合乎世界政治潮流37. 孙中山189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

21、 A. 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 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C. 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 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38.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一文中说道:“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千,当归国家。”对他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陈述了民权主义的思想B. 主张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 C. 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D. 体现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39.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

22、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4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 民主革命 B. 抗击外国侵略C. 工农武装割据 D. 推翻国民政府统治41.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 枪杆子里出政权 B.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工农武装

23、割据42. 诗刊1967年1月发表了毛泽东于1965年作的一首词:“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该词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下列哪一理论的实践()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论十大关系 C. 旧民主主义论 D. 城市革命中心论43. 1978年10月访日时,邓小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首先必须承认自己落后。本来很丑,就不应该表现得像美人一样。”这句话所体现的是 ( )A. 美与丑的辨证统一 B. 实事求是的思想 C. 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D. 奋发图强的心愿44. 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这两

24、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这里的“立论前提”主要是指( ) A. 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 B. 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C. 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 D. 革命伟人的特殊经历45.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从中可表明( ) A. 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重心应转向农村B. 农民有检验革命党派和革命同志的决定权 C. 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D. 中国革命应当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46. 2015年

25、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2周年纪念日。他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 坚持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B. 全面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C. 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D. 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47.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并在全国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阅读文章后明确指出:“文章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嘛,扳不倒嘛!

26、”在中央高层领导中,邓小平是最早就真理标准问题站出来明确表态的。这表明此次大讨论( ) A. 正式揭开了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序幕B. 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C. 在中央高层领导人中只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D. 实质上是一场破除迷信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48. 近代中国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 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 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

27、单一 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49.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B. 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 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风貌,力求以形写神 D. 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50. 较之前的小说,西游记更以人物为情节的中心。这一宗教题材的小说在形象构成方式上给人以荒诞无稽的感觉,而实际上它却带有一个鲜明的倾向,此倾向是( ) A. 怪诞化 B. 脸谱化 C. 世俗化 D. 功利

28、化 第卷 (材料题)2、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二: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在而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

29、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材料四: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请回答:(1) 概括材料一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写出一位与顾炎武同一时期、观点相近的知识分子,并概括其主要思想。(6分)(2) 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魏源认为“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为此他提出了哪一著名观点?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7分)(3) 材料三观点的持有者属于哪一政治派别?这一派别主张建立哪一政治体制?(4分)(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陈独秀掀起的“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的运动指的是什么?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这场运动在当时所起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8分)

30、答案和解析【答案】1、 D 2、B 3、D4、C5、C 6、B7、B8、C9、D 10、D 11、B12、B13、A14、C15、A16、 D 17、B 18D 19、B20、C21、B22、C23、C 24、D 25、B 26、A 27、B 28、A 29、C30、A31、C32、D33、D34、A35、B36、D37、D38、D 39、B 40、A41、D 42、A 43、B 44、A45、C46、D47、D 48、B 49、B50、C51、 (1)观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列举: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或王夫之:唯物思想 (2) “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关注世界形势,启迪思想。(3)派别:

31、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 (4)运动:新文化运动。口号:民主、科学。最主要影响: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道家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能力。依据材料“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等信息可知强调的是顺其自然的无为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道家的思想,故D正确;A是儒家的代表人物,B是墨家的代表人物,C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故排除。故选D。2、 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揭示了荀子的主要观点,即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

32、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可知荀子认为“制礼义”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B符合题意,正确;A“消灭”一词表述错误,不符合题干信息,排除;C的说法实际上与题干信息背离,直接排除;D没有B全面和准确,调节纷争只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方面,排除。故选B。3、 材料是借物抒情,借莲花喻君子气节,表明理学从就追求道德自觉和君子气节,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以北宋理学的创立者之一周敦颐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特点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4、 本题考查程朱理学,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

33、料可知,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和编著小学集注,引导读书人并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体现了理学的世俗化,C符合题意;“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B;朱熹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不可能背离传统儒学,D错误。故选C。 5、 本题考查西汉儒家思想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君权,而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强调皇权的合理性,所以受到了汉开始武帝的推崇,故C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皇权涉及的君主专制,故排除B;西汉时期,佛教还未传入中国,故排除D。故选C。 6、 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的相关

34、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反映了理学将天理与人欲相对立,扼杀了人的正当需求,违背了人性之道,故B项符合题干要求;题干未体现理学对传统的抛弃,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排除C项;D项与题干主旨矛盾,排除。故选B。 7、 本题考查程朱理学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可知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完善道德,完善道德的方式是读书(圣贤

35、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自身的修养,不涉及社会事业,故D项错误。故选B。 8、 本题考查王阳明的思想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时间以及“强调自我、摒弃权威”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级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程朱理学的束缚,心学成为主流。故C正确;A与材料“客观”不符,排除;心学也属于儒学,B说法错误,排除;D是影响,排除。故选C。 9、 本题考查三教合一有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并进行正确认知的能力。由材料中赴蟠桃嘉会的各宫各段大小尊神“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

36、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可知,道教、佛教、儒教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D正确;由材料无从得出“兴起”,排除A;BC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10、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关键信息“只为一大事因缘(佛学名词、术语)”体现儒学吸取佛教思想,说明了宋代儒学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产物,D符合题意;儒学从汉代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B 错在“开始”,排除;董仲舒的儒学融合了儒、道、法、阴阳诸家思想,排除C。故选D。 11、 略 12、 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民

37、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意在强调儒家伦理在元代走向了通俗化、普及化,B符合题意;文学艺术有自身的追求而非教化为主要追求,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是在宋代而非元代,C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地位依赖官方而非民间力量维护,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3、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科技文化繁荣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提取材料信息,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政治的文明与理性的推动,故A符合题意;B项材料无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38、。 14、 略 15、 本题考查顾炎武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说心学中的传心,已经脱离了传统儒家孔子孟子这些圣人的本真,落入禅学的路子,不值得提倡,由此可知其对陆王心学持批判的态度,故A项正确,C项错误;BD没体现,排除。故选A。 16、 解析:根据材料“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可以判断出作者认为当时民众的思想比较落后,不符合现代化的趋势要求,需要进行思想启蒙和思想进步。17、 根据所学可知,A、C、D说法太绝对,所以排除; 材料中“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说明对洋务运

39、动提出的“中体西用”提出了怀疑 故选B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切入,结合洋务运动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洋务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知识积累: 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1

40、8、 D 解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含义是利用先进的科学生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抵御西方侵略。以此作为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口号,主要为了减少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阻力,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材料中没有提出创办人的身份,D项不正确。故本题选D。19、 本题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主张商战,发展资本主义,“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主张君主立宪,故该评论中的“他们”是维新派,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ACD均不符合题意

41、,排除。故选B。 20、 西方民主政治是人的觉醒到制度的建立,中国则是从制度的觉悟到制度的建立即维新派认识到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皮毛,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于是倡导君主立宪制度,但是人们依然信奉的还是儒家的传统道德,因此为了弥补这个环节,彻底批判传统道德,中国开展了新文化运动,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李大钊极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

42、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1、 材料观点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观点,故B正确; A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排除; C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 D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总体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是中国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探索救

43、国救民真理,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努力扩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造就维新变法的人材,形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22、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对李鸿章“才”、“识”、“遇”的表述,其中“识”主要是指能够适应形势的发展,对历史发展有进步作用之处,C项说法正确;AD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信息,可以排除;预备立宪倡导于20世纪初,与李鸿章无关,B项说法错误。故选C项。 23、 “吾人讨论学术,尚论古人,首当问其学说、教义尚足以实行今世而有益与否,非谓其于当时之社会毫无价值也”表明陈独秀强调非儒反孔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