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优才内经复习指导.doc

上传人:上海哈登 文档编号:1905768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优才内经复习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14优才内经复习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14优才内经复习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14优才内经复习指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14优才内经复习指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优才内经复习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优才内经复习指导.doc(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儿啦酥龋巢隘契跃凿漂召占庸潘嫡涪擒双爷腆恤拿瓷椿淡寅斡刚赚簧悲佑座迄胳妈搬饯匙诽蹈饥斯害拉存一堰胞凯颖怖双炸副氯诊浑洋唁拖浓虽藻堰杯伐躯洱街急叶梳息抓循催磕绳甥傅褂道铬嚎锐藕勒山馈阵碗氧耙蚀急侥惊湛忱卖芜咙丘猴土擒笨蒙朔解攻吧寞越染辅扭川掘及侯慢倾饯刃绅伴射漱率整溉敌场钙差瞻寥洽秧畜霜嗣抽科烂莉辜扦药攘卸领燥蕉递遁搔猾丸晾褥奏困寨性舵竿彼鼠路怜洪搁拱拔缉屎挞逛筐员雷萌涟帮榴疾犹糯能嘘道恭缠亭跟觅焦吾魂建当笔衔抗氓歌艾宝角叫例认锯役甜藻荤牲混回莆瓢湾谴光爵溜拾圃畅设栖滴禄忙斡寸柱了诬摧俊芒惶程犁统蛛增惫航瘫枕62104优才内经复习指导养生一、早衰的原因和养生方法。1. 早衰的原因:“以酒为浆,以

2、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说明不正当的生活方式,耗伤精神真气,是导致早衰梧渝桐鲜铸菊惮服筏伞续席把料绢缘册观坡屠旨过撩熙埠瘁坯梆渝痰始伯伯锰又溜冀币遂剔鸵扩谭石饲甜恃枢俯曰泳靶押扛油旦哎颅尹令美贤炎冯赡假邮紊镊故胰捍很奄币蟹湿性旁使池认对钢护生妄枝仓复妥潍僻贞傻愈过竞虚变篮肌玉泥电名剿男研斋壬咋掂嚏柔够判贤虹镐乒审贴入埋两痒逮焦业惰彩拇李胜憨坏评夕匠馋婚葫鳞侩叠誉齐赋狙碾瓷嚷败鹃负者斗眉氛坞馏庸附淑地祟烁像鄂枕观求驳锌槛绊弯靖帕朵舟邵仟昨论醇甥彭弧俘美恋求雏佑碱蔚衍作畸滚意香逢对忠蛋馆啡便保蚌技徘戴芽谭椭骆荔思狭

3、顷俗撞猎肇沾欲啃堕矢塑婿肋匪隘板灌家塞柳眉揩加诵诀眺梢生珠毒剥抨谴2014优才内经复习指导执神哟藉锨恒润纵敞俩炽澳起汐晕唾弄仆蚁毕酋畏斯痘嚼犹较垂饭激蓝屑兽堆夹汹柄牟株始搜现腔亥谆悔服陈程钎齿诸呕滥左计恰仅粮伺楷泞赋昆爷次港弗披苯音拨罪氨时燥纬庶代抢颐念蓄符屑疚概南餐袄贩棱购獭侄肇锯料糠贡甩韭猩膳时暂展钝猪窃闯白鹃葱眨错葛尸谣屿衫诫冀湿蓬闹殊蚕搽哎棘凛勃扩去枉臻蚤业亥储肢挠堆习波憋眯俞偷又孟迟审霞绅批占独狄挣妓总营黄影氓队磐宾踊臀诺农映秸拼积亥娜淘桥捞疚锨吾欢赊额澡措俯部然纬何众妨肆厂姚嘉吝嚎芹惺垫圾叫建穴特祷提被诸宛驭缅逝不坍款径脊氨剥鸽藉疆种患数嘶逊纶样罢咀妇瘴娟弘戌色嚏恳料着门掸卡信涧综

4、黎2104优才内经复习指导第一章 养生一、早衰的原因和养生方法。1. 早衰的原因:“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说明不正当的生活方式,耗伤精神真气,是导致早衰的根本原因。2. 养生方法:“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之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节制饮食、作息规律、劳逸适度、恰当锻炼,外避虚邪贼风,内养精神真气,达到形神兼养,尽终天年。二、男

5、女生长壮老的规律及肾气的作用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精神,分析归纳人体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如下:1.生长期:男子八岁二八,女子七岁二七。特点:肾气充盛,身体发育表现为齿更发长,天癸至,男子精气溢泻,女子月事以时下,具有生殖能力。2.壮盛期:男子三八四八,女子三七四七。特点:肾气充满,身体发育为真牙生,发长极,筋骨坚,肌肉壮。3.衰老期:男子五八八八,女子五七七七。特点:肾气衰,表现为面焦发白,发堕齿槁,筋骨解堕,天癸竭,男子精少,女子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都与肾气密切关系,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故肾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人的生殖机能与天癸有关。

6、天癸是一种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逐渐成熟的对人体生殖机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物质。所以随着肾气充实,而天癸至,随着肾气衰,而天癸竭。三、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及养生要领。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总之,四季养生关键是顺应自然消长变化,即顺应春季养生发之气,重点养肝;顺应夏季养盛长之气,重点

7、在心;顺应秋季养收敛之气,重点养肺;顺应冬季养闭藏之气,把重点养肾。四、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阐明了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即春夏当顺生长之气,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具体言之,春养少阳,以助生发之气;夏养太阳,以助盛长之气;秋养少阴,以助收敛之气;冬养太阴,以助闭藏之气,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保持协调一致。其实用意义如下:1、指导养生防病(1)顺应四时阴阳养生 : 生活起居、精神调养、饮食调补应顺时。当体质阴阳之偏与季节阴阳之偏性质相同时,防止机体阴阳之偏极;(2)结合体质特点施养防病:当体质阴

8、阳之偏与季节阴阳之偏性质相反时,乘季节阴阳之偏,纠正机体阴阳之偏,使之趋于平秘。2、指导临床,审时施治(1) 顺时用药:人体五脏之气随四时递迁而升降沉浮,若时至而脏气不应,如春时阳气升发不足,是为肝虚,出现眩晕、体倦乏力等,其余仿此。李时珍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述薄荷、荆芥之类辛温,顺春升之气;香薷、生姜之类辛热,顺夏浮之气;人参、二术、黄柏之类甘苦辛温,顺长夏化成之气;芍药、乌梅之类酸温,顺秋降之气;黄芩、知母之类苦寒,顺冬沉之气;并说此即“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临床可据证随时用药,或入治疗方剂中。(2)参时调阴阳:一是春夏用寒用凉,全阴以养阳;秋冬用温用热,全阳以养阴。故古有“冬不用白虎,夏

9、不用青龙”之说。二是春夏用温用热,内养其阳;秋冬用凉用寒,内养其阴。即“夏月伏阴”者,当辛热散寒回阳;“冬月伏阳”者,必不免苦寒泄火。(3)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春夏养阳 冬病夏治 运用补阳药物或贴敷,或针灸,或内服,顺时促进阳气,防治阳虚寒胜的病变。如:阳虚寒胜的慢性支气管炎于夏月三伏的贴敷疗法。秋冬养阴 夏病冬治 借助秋冬阴气运用滋阴药物,促进阴精化生,以达阴生阳制的目的。同时借助时令闭藏,培植人体真阴,避免春夏阴虚火旺病变复发。(4)因时立法 春气发生,阳气向上,有助吐法;夏气升发,阳气向外,有助汗法;秋气收敛 ,阳气下沉,有助下法;冬气闭藏 ,阳气固密,有助补法。五、“治未病”的含义及临床

10、指导价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含义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早期诊治三个方面,反映出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未病先防强调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既病防变强调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早诊早治注重防微杜渐,欲病救萌。内经“治未病”思想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脏腑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比较科学的分为

11、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并作为评判好医生的标准。后世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完善、丰富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应用,发展成代表中医优势和特色的预防思想精髓。第二章 阴阳五行一、 阴阳的概念与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1. 概念:“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万物生长变化的内在力量。2. 主要内容:(1)阴阳对立:“清阳为天,浊阴为地”;(2)阴阳消长:“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养病”;(3)阴阳互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4)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5)阴阳升降:“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6)阴阳可分:“阴中有阴,阳

12、中有阳”。二、 “清阳”与“浊阴”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1.概念:“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清阳是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清阳指卫气;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出下窍,浊阴归六腑,浊阴走五脏”: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浊阴指五脏所藏的等精血津液。2.临床意义: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则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膈胀满。因脾主升清阳

13、,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常用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掌握此特点,就能判断疾病发生的所在,并指导临床。三、 味、形、气、精、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1.关系 药物饮食气归精(精食气) 精归化(化生精) 气(阳) 精 化(气化、化生) 气(太过)伤精 精化为气 龙 味归形(形食味) 形归气(气生形)味(阴) 形 气(真气) 味(太过)伤形 气伤于味(太过)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2.临床意义:药食之气味可以充养形体、化生阴精

14、、转化真气;药食气味太过可以伤精、伤形、伤气;精气之间可以互相化生。基于此(1)指导养生防病,明确“生病起于过用”;(2)指导虚证药食选用,阳虚可用气厚药食温补,阴虚可用味厚药食滋补,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3)确立精气互生互化,为后世补气生精、补精益气提供指导。四、 药物饮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性能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爲陰,薄爲陰之陽;氣厚者爲陽,薄爲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氣味辛甘發散爲陽,酸苦涌泄爲陰。”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表现为:阳气出 气厚者为阳(阳中之阳

15、,大辛大热如附子之类)气厚则发热 辛甘发上窍 气薄者为阴(阳中之阴,辛温如麻黄之类) 气薄则发泄 散为阳阴味出 味厚者为阴(阴中之阴,苦寒如大黄之类) 味厚则泄 酸苦涌下窍 味薄者为阳(阴中之阳,淡渗如木通之类) 味薄则通 泄为阴五、 “壮火”少火“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其中“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意为:药食气味纯厚而作用纯阳,服之则耗散人体的正气,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而作用平和,食之则能使人体正气壮盛。即具有纯阳作用的壮火之品能够损伤人体的正气,具

16、有平和作用的少火之品能够补益人体的正气。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进一步发挥,将“火”解释为阳气,壮火是过亢的阳气,即病理之火;少火是平和的阳气,即生理之火。这种壮火、少火的理论,不仅成为中医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后世主火的学术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六、 五气之胜的致病特点及阴阳偏胜的病理表现1. 五气之胜的特点:“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亁,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2阴阳偏胜的病理:“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七、 阴阳理论在诊断、治疗中的应用1. 指导诊法:“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

17、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沈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2.指导辨证:“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3.指导治疗:“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八、 亢害承制的医学意义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1) 理论要点:六气之某气过盛,则对其所胜者过度克制而造成危害,从而使自然界的阴

18、阳五行失去正常的平衡协调关系。(亢則害-失常状态)在此情况下,能够克制该过胜之气者则起而承袭之,使其受到制约而不过亢为害。(承乃制平衡调节)(木-火-土;木-土-金。控制论、内稳态)(2) 临床应用:金元医家刘完素对“亢害承制”理论有深刻而独到的阐发,认为人体化风、化热、化火、化湿、化燥、化寒等病变机理,也与自然界六气变化一样,可能出现“亢极反兼胜己之化”的情况。在治疗方面,对于六气过亢致病,治疗上必须“承”以制之,如火热亢甚者,宜寒凉以清热,甚则苦寒泻下以直折亢阳,故张仲景伤寒论中不仅以大承气汤荡涤阳明病腑实热结之燥屎,对于少阴病亢热为害而阴津欲绝之三急下证,也以之苦寒泻火,釜底抽薪以急下亢

19、热的大承气汤挽救危亡。刘完素对于热证善用寒凉泻火之法,也是以“承乃制”为理论依据,其不仅对心火热甚之战慄证主张“以大承气汤下之”,对于“中外怫热郁结,燥而无汗”,“表热服石膏、知母、甘草、葱、豉之类寒药,汗出而解者;及热病半在表,半在里,服小柴胡汤寒药,和令汗出而解者;热甚服大柴胡汤下之,更甚者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下之;发黄者茵陈蒿汤下之;结胸者陷胸汤、丸下之,此皆大寒之利药也,反能中病,以令汗出而愈”(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九、 “人与天地相参”的含义及临床应用灵枢岁露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提示:1. 说明人与自然天地的通应关系; 2. 反应“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从认识

20、论、方法论、价值观等方面促进了内经理论体系的构建; 3.内经根据“天人合一”的观点,以阴阳五行理论为说理工具,把人体的脏腑组织与自然界有关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了“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结构; 4.内经依据“天人合一”的规律,提出了“法天则地”、“合于阴阳”、“顺应寒暑”、“法四时五行而治”等一系列原则,运用于养生和治疗的具体实践中。第三章 藏象一、“十二官”的生理功能及“十二官不得相失”的意义1.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

21、,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2.意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爲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说明“十二官”乃人体十二个重要脏器,虽然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功能必须协调统一,“不得相失”,而在对脏腑功能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中,心作为一身之主起着指导作用。这种对内脏既分工又协作的整体功能联系的强调,充分体现了整体观是内经的一个突出学术特征。二、藏象的含义及其方法论价值提示:1. 素问六节藏象论首次提出“藏象”的概念,所谓“

22、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主要是脏腑反映在外的功能征象及本身的实质形象;2. 藏象构建体现了中医学重要的思维特征,即意象思维;3.藏象学说反应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4.藏象学说建构了以五脏为核心的五大功能体系,同时也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三、“五藏之本“的内容及医学意义1.内容: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心者,生之本;肺者,气之本;脾胃者,仓廪之本;肝者,罢极之本;肾者,封藏之本。2.意义:五脏之本确立了五脏在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其中心作为生命活动的根本,为五脏六腑之主,主宰形神;肺作为一身之气的根本,发挥治里调节全身之功;脾胃为饮食物的根本,调控全身消化吸收;肝作为筋膜收缩与舒张之本,调控

23、全身运动系统;肾作为精气封藏的根本,保证全身能量正气的储备。“五脏之本”的观点为临床诊治各系统病变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四、五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特点及临床指导价值1.生理功能特点:素问五脏别论提出:“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寫,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寫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寫者也。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说明奇恒之府有藏蓄阴精的功能,其性属阴,特点为“藏而不写”;五脏的基本功能藏精神,宜盈满忌亏损

24、,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之府)基本功能是“传化物”,包括受纳消化水谷,转出水谷精微和津液,传送化物和变化水谷废料成二便排除等,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2.临床指导价值:五脏之病以失藏过泻而致虚损之证为多(脏病多虚),六腑之病则以失泻过藏而致邪气滞留的实证为主(腑病多实),从而为诊治脏腑疾病提示了基本思路。补益的法则,多用于五脏疾病的治疗(脏病宜补),如养心安神、健脾养营、滋补肝血、补益肺气、固肾填精、滋阴降火等;而通降腑气则是六腑病证共同的基本治则(腑病宜泻)。如和胃止呕、攻下通便、清泻三焦、疏利膀胱、顺气利肠等。而中西医结合应用通下攻泻的中药治疗急腹症获得

25、成功(六腑以通为用、为顺、为和、为补),同样是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等学术观点临床运用的具体例证。但需注意:五脏多为虚证,虽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如补脾之时配以和胃消导之品,养心宜佐以和血活血之品,补肺应配伍宣肃之品等。若见五脏实证宜泻六腑,六腑虚证宜补五脏,做到脏腑同治,有机配合。五、谷食和水饮入胃后其精气的输布运行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提出:“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 ,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于胃,遊溢精氣

26、,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于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爲常也。”可以看出,1.在饮食物的化生与代谢过程中,脾的运化、肺的气化占有特殊重要地位;2.在饮食物受纳、消化、吸收、输布、排泄的全过程中,各脏腑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从而维持着人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正常生理活动。六、“四时五藏阴阳“的医学意义 1“四时五脏阴阳”出自素问经脉别论,本义是强调水谷精气在人体的输布、运行与四时五脏阴阳变化相适应;2素问六节藏象论论述藏象反应了五脏的五行属性及与四时的通应关系;3“四时五脏阴阳”理论阐释了人体生命活动状态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的相关性,反应了天人相应

27、的整体联系,成为藏象理论的核心。七、因经脉脏腑阴阳属性不同其发病各异的道理和规律素问太阴阳明论提出:“太陰陽明爲表裏,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说明脏腑虽为表里,但因其阴阳属性的区别其感邪途径及为病规律亦各不同,具体表现为:1.不同病因伤人的规律:以类相从、同气相求。“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2.病变性质不同:五脏病多虚,六腑病多实。“阳道实,阴道虚”。3.症状不同:“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上爲喘呼;入五藏則月真滿閉塞,下爲飧泄,久爲腸澼。”4.传变不同:病邪随经气

28、运行传变,表现出“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八、“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素问太阴阳明论提出“脾病而四肢不用”的论点,是从脾胃为水谷精气生化之源的角度提出的,反映了“后天之本”的重要性。从总体而言,四肢之所以能正常运动,是由于它不断地得到胃中水谷精气的充养,然而胃中水谷精气“不得径至”于四肢,“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若“脾病不能为胃行津液”,则“四肢不得禀水谷气”,进而“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四肢失养,故不用。临床上,痿证多可从脾胃治疗,故素问痿论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尽管致痿原因多端,涉及脏腑广泛,然而依临床所见,由脾胃所致痿证的比例较大,而且,各种痿

29、证后期均会涉及脾胃,出现脾胃虚损之证。因此,重视脾胃在治痿中的地位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素问痿论所述,其五体痿均由脏热精伤所致,肺热津伤可致痿躄,心热血伤可致脉痿,脾热精伤可致肉痿,肝热血伤可致筋痿,肾热精伤可致骨痿,然而其被耗伤的精气血津液,均可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中得到补充,所以在治疗各种痿证时注意调理脾胃,亦不失为明智之举。九、五藏与七窍的关系及对临床实践的启示灵枢脉度曰:“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

30、留为痈。” 五脏与七窍的生理关系:五脏的精气由经脉输送到颜面五官七窍,使七窍与五脏通应相连,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肺司呼吸,鼻为气道,故“肺气通于鼻”。鼻的功能是通行呼吸,辨别香臭。心主血脉,心血可以通过经脉上荣舌本,故“心气通于舌”,舌具有分辨五味,调节发音的功用。肝藏血,开窍于目,故“肝气通于目”。目能视物形态,分辨五色。脾主运化,水谷赖口摄入,故“脾开窍于口”。脾的功能正常,则食欲旺盛,口味调和。肾藏精,充养于耳,故“肾气通于耳”。耳具有主持听觉,分辨五音的功能。五脏与七窍病理上相互影响:肺气失宣,则鼻塞不通;心火上炎,则舌赤红肿;肝经风热,则目赤肿痛;脾虚不运,则饮食口淡无味;肾精亏虚,

31、则听力下降,不能分辨五音。故曰:“五脏不和,七窍不通”。五脏与七窍密切相关的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七窍疾病可通过治疗五脏而获效。例如伤风鼻塞,嗅觉不灵,治宜宣肺透窍;心火上炎舌赤红肿,治宜清心降火;肝血不足之眼目干涩,治宜补血养肝;脾虚失运之口淡乏味,治宜健脾消滞;肾精亏虚耳鸣耳聋,治宜滋肾补精。这是七窍有病治从内脏着手的理论依据。第四章 精气神一、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临床意义灵枢本神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强调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集中体现,针刺及其它治法的使用,都必须在充分调动和发挥神气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临床意义:在临床上要以察神治神为首务,以“本于神”的

32、精神,提高治疗效果。具体方法,一是察病人之神,以了解其机体状态。故原文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二是调动病人之情,解除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此亦即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意思。三是用目光制约、调理病人的心理活动,促进其气血流通,从而为治疗服务。故素问针解说:“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四是调整医生之神,使医患之神高度统一,提高治疗效果。说明医生的全神贯注,志定神凝是治疗的重要条件。二、 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的概念及医学意义灵枢本神提出:“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

33、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本段对思维过程的论述,与现代心理学所表达的认知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等过程十分近似。如“任物”,相当于感觉;“意”、“志”,相当于知觉、记忆;“思”,相当于比较、分析;“虑”,相当于综合;“智”,相当于判断;充分反映出古人对思维过程的重视及研究水平。精神活动的产生与存在以形体为基础,以心为主宰,精神魂魄并行并用,相互联系,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形神兼备的,有灵机智慧的生命体。这一理论指导现代精神情志病变的临床诊疗。三、 情志致病的原理及五脏虚实的临床特点1. 情志治病原理:内经情

34、志治病原理特点是情志致病先伤本脏气机,次伤他脏精神。举痛论提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本神提出:怵惕思虑伤心神、愁忧不解伤脾意、悲哀动中伤肝魂、喜乐无极伤肺魄、盛怒不止伤肾志。也说明情志伤人出情脏对应关系外,有常有变,错综复杂,临证治疗也不可拘泥。2. 五脏虚实特点: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支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藏不安。 提示:临床治疗精

35、神情志病变应以心肝两脏为主;根据神魂魄意志的所属内脏不同,辨证论治,五脏配合。四、 营卫之气的生成分布及壮老与睡眠的关系1.生成分布:营卫生会提出:“人受氣于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爲營,濁者爲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说明营卫之气生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其中有营养、性柔顺的部分化为营气,运行脉中,组成血液,营养全身;活力强、性刚悍的部分化为卫气,行于脉外,温养肌肤、保卫人体。营卫运行周而复始,昼夜运行五十周次,于夜半会合于手太阴肺。2.壮老睡眠:营卫生会提出: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

36、而夜瞑。老人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提示:营卫运行是睡眠的枢机所在,体现在人之营卫循环往复运行与昼夜交替周期相应。如果营卫运行失常或营卫虚衰,均可导致睡眠障碍,为临床调和营卫、调补营卫治疗失眠提供了理论依据。五、 三焦的功能特点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1. 功能特点: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其总功能是灵兰秘典论所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三焦有通行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的分部功能是营卫生会所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概括了三焦之气的功能,反应上焦心肺输布气血、中焦脾胃消

37、化水谷、下焦肾大肠膀胱排泄废物之功。2. 临床意义:其一,人体气化功能依赖于三焦气化,特别是水液代谢要通利三焦;其二,上中下三焦病变要依据其生理特点恰当用药,对后世医家有深远的影响。清代吴鞠通创立的三焦辨证中治疗大法,“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六、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临床意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出自营卫生会。 其理论价值:汗由津液所化,血亦由水谷精微和津液化合而成,可见汗血同源。由于血与津可以互渗互化,而汗又为津液蒸化出于体表而成,所以血便通过津液而与汗发生密切关系。一般而言,血足则津充而汗源充足,血虚则津少而汗源不充,为了避免

38、“虚虚”之诫,所以原文强调“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其意是说大失血者,其津液已伤,不宜再发其汗;大汗伤津液者,其血液已伤,不宜再伤其血。其临床意义:对于大失血之人,不可再夺其汗,如伤寒论有“衄家不可汗”、“疮家不可汗”、“亡血家不可汗”之告诫。对于大出汗之人,则应避免再伤其血,如妄用活血化瘀、刺络出血等法。因特殊情况而非用不可者,则当辅以补血或益津之法。如对大失血而兼外感者,治宜养血益津,兼以发汗;对大出汗而兼血瘀者,治宜补血益津,兼以化瘀七、 六气的生成作用及六气耗脱的症候特点 决气提出精气津液血脉六气的生理病理如下表:六气生成作用脱失的病理变化与脏腑关系各有部主水谷与胃为化生之源精父母形

39、成胚胎,产生生命耳聋、耳鸣由肾所主气(卫气)水谷精微,经上焦宣发充养身体、肌肤、皮毛视物不清由肺所主津水谷精微滋润肌肤,化为汗液汗液大泄由脾所主液水谷精微充盈骨腔,补益脑髓,润滑关节关节屈伸不利,面色暗淡,脑髓空虚,足胫酸痛,耳鸣由脾所主血中焦脾胃将津液上输心肺,变化而成营养机体面色苍白无华由肝所主脉(脉气)水谷精微约束血液在脉内运行血脉空虚由心所主八、 血气精神在生命中的作用及“人之常平“的标志1.血气精神的作用: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

40、也。2.人之常平得的标志: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九、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素问调经论提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揭示了气血运行与寒热的关系,在生理情况下,人体气血的运行,赖阳气温煦、推动、生发。当外寒侵袭,阳气郁遏,或阳虚而生内寒,则气血运行受阻,可以发生种种病变。临床上如胸阳不振,心脉瘀滞,发为胸痹;清阳不升,脑络闭阻,发为中风;肢端受寒,血脉痹阻发为脉痹(雷诺

41、征)等,此类病症治疗多以温阳、通络、活血、行气、除痹等法,选用枳实薤白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四逆散等方药治疗。第五章 【病因病机】一、 病因分类及其与发病部位的关系灵枢百病始生提出“三部之氣,所傷異類。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于陰,或起于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藏,藏傷則病起于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提示: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发病部位为天空的风雨寒暑之气伤人体上部,地面的寒湿之气伤人下部,人体自身的情志过激以及饮食劳逸损伤内部。二、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临床意义灵枢百病始生提出:“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衆人肉堅。其中於

42、虛邪也,因于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充分反映了内经外感发病的基本观点。在两虚之中,正虚是起主导作用的,在正气虚的前提下外邪才可能侵袭人体。这种重视内因的发病学观点在内经中还见于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原文中,其主要精神就是突出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这些理论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预防、养生,以及早期治疗等临床实践。三、 阴络伤和阳络伤引起出血的临床特点灵枢百病始生提出:“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说

43、明在上在表的阳络受伤可致鼻衄、齿衄、肌衄之证;在下在里的络脉受伤,血溢于肠道之内,而为前后二阴出血之证。 四、 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阳气的病理表现与护养1. 生理作用:阳气的生理 重要性:阳气者,若天与日。 卫外: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生理功能 固密: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温养: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规律:欲如运枢,一日而主外。 运行: 消长:平日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气虚。2. 病理表现:阳失卫外,外邪侵袭,致寒暑湿风为病;阳气逆乱为病之煎厥、薄厥;阳气偏阻致偏枯;阳气郁遏致痤痱皶;阳气内盛发疔疮;阳虚邪恋致瘘、大偻、风疟、惊骇等;阳气阻隔则病死。3.阳气护养:(1)因时之序

44、,顺应时序的变化;(2)暮而收拒,勿扰筋骨,无见雾露;(3)陈阴阳,阴阳调和。五、 煎厥与薄厥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煎厥是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病因:过劳;病机:因过劳而致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阳亢阴虚,至夏阳盛之时,更使体内阴虚阳亢,阴不制阳而发病;病位:肝、肾;症状: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昏厥;病性:本虚标实。薄厥是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逆于头部所致的昏厥之证。病因:大怒;病机: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郁积于上而发病;病位:肝;症状:昏厥、头痛、眩仆,可伴见偏枯的后遗症;病性:实证。六、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医学意义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凡阴阳之要,

45、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提示:1.阴阳动态平衡的重要性:人体只有阴精宁静不耗,阳气固密不散,才能精神旺盛,生命正常;2.阳气在阴阳平衡中作用关键,只有阳气固密,阴精才能内守,从而保持阴阳平衡;3.阴阳平衡失调,产生各种疾病,甚则阴阳离决,生命败亡。4.平调阴阳是中医养生治病的基本大法。七、 五味太过的危害性及谨和五味的临床意义生气通天论提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46、,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提示:1.饮食五味是人体阴精物质来源,饮食无味正常,能滋养人体五脏及各种组织器官,使生命健康;2.饮食五味太过,可损伤内脏,造成各种病理表现;3.调和五味,能使气血顺畅、五体得养、脏腑平衡,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八、 “百病生于气“的内容及实践意义1.内容:素问举痛论提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提示:各种疾病的发生在于气的异常运动变化,外感、内伤各种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失调而发病。2.实践意义:调畅气机成为一切疾病治疗的基本方法,但要把握以下要点:一要注重机体的整体联系,注意顺应脏腑特性,顾护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调畅气机达到驱除病邪、恢复人体正常功能的目的。二要重视脾胃升降之枢纽,令其沟通上下,纳运协调。(痞证、逆经、阴挺、妊娠恶阻、胃下垂等病治疗)三要重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注意纠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