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精选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09079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精选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精选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精选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精选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精选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六肝炎甲、乙、丙的意义-精选文档.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实验六,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测定 二、分析肝炎标志物检验结果 三、类风湿因子(RF)的测定 四、分析生化全项结果,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测定,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乙肝病毒(HBV),由于至今还不能成功地对该病毒进行分离培养,所以,乙肝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乙肝标志物(HBsAg、HBsAb 、 HBeAg 、HBeAb 、抗HBc)的检测,在大型医院检验科应用PCR技术进行HBVDNA(乙肝核酸)检测,来判断HBV是否复制,乙肝患者传染性强弱。 HBsAg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诊断乙肝的指标。因此,本实验来介绍HBsAg的检测。,常用方法,1、ELISA 2 、金标法,1、ELI

2、SA,结果判断,按照试剂盒确定的Cut-off值判断结果 ELISA测定的“灰区” (可疑结果的含义),定性酶免疫测定的CUT-OFF值,2、HBsAg 胶体金法,【测定原理】 HBsAg 胶体金法检测试剂条采用高度特异性的抗体抗原反应及免疫层析分析技术,试剂条含有被预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和质控区(C)的抗体。,双抗体夹心法,G区:金标特异性抗体(兔型),C区:羊抗兔Ig,T区:特异性抗体,吸水纸,标本,这条带是HBsAg 抗体-HBsAg-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是阴性,则测试区(T)内将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HBsAg是否存在于标本血样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C)

3、内。质控区(C)内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操作步骤】,在进行测试前必须先完整阅读使用说明书,使用前将试剂条和血样标本恢复至室温(20-30)。 1 从原包装铝箔袋中取出试剂条,在1小时内应尽快地使用。 2 将试剂条插入血清/血浆标本中。注意:血清/血浆标本液面不能超过试剂条的标记线。 3 等待紫红色条带的出现,测试结果应在15分钟时读取。 30分钟后判定无效。弱阳性标本会在15分钟至30分钟出现T线。,【结果判定】,阳性(+):两条紫红色条带出现。一条位于测试区(T)内,另一条位于质控区(C)。阳性结果表明:标本中含有乙肝表

4、面抗原(HBsAg)。 阴性(-):仅质控区(C)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在测试区(T)内无紫红色条带出现。阴性结果表明:标本中检测不出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无效:质控区(C)未出现紫红色条带,表明不正确的操作过程或试剂条已变质损坏。在此情况下,应再次仔细阅读说明书,并用新的试剂盒重新测试。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应立即停止使用此批号产品,并与当地供应商联系。,金溶胶标记蛋白质,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故在金标蛋白的抗原抗体结合处,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标记处大量聚集时,可在载体膜上呈现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线),从而用于抗原或抗体物质的定位或定性。,注意:测试

5、区(T)内的紫红色条带可显现出颜色深浅的现象。但是,在规定的观察时间内,不论该色带颜色深浅,即使只有非常弱的色带也应判为阳性结果。,【灵敏度和特异性】,HBsAg 试剂条在15 分钟时可检测出5ng/mlHBsAg,30分钟时可检测出1ng/ml HBsAg。 并与ELISA 试剂条比较,实验表明HBsAg 试剂条的灵敏度可达到99.7%,特异性为99.66%。,二、分析肝炎标志物检验结果,(一) 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乙肝病毒前S1抗原 抗乙肝病毒前S1抗体 乙肝病毒前S2抗原 抗乙肝病毒前S2抗体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乙肝核心抗体-IgG 乙型肝

6、炎表面抗体(抗-HBs)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 ) 乙肝核心抗体-IgM,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生物学性状 存在于Dane颗粒的表面 位于病毒表面 是一种糖蛋白 4种亚型(adr,adw,ayr,ayw) 判断HBV感染的指标之一 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即抗-HBs,乙型肝炎病毒 ( Hepatitis B Virus ),Dane 颗粒 (schematic,Surface Ag,Core Ag,(also “e” Ag),DNA,HBV 阳性血清电镜图,Dane 颗粒,检测方法: SPRIA(固相放射免疫法)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R

7、PHA(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化学发光法,可对血清中的HBsAg进行定量检测,对肝炎病人动态疗效观察很有价值,临床意义 (1)乙肝的筛选和普查。 (2)HBsAg阴性不能完全排除乙型肝炎。 (3)同时出现HBsAg和抗-HBs,可能是不同亚型重复感染。 (4)如果仅表现为HBsAg阳性者,传染性较弱。,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生物学性状 是一种保护性抗体 位于病毒表面 是机体感染或接种乙肝疫苗的标志 如一过性HBsAg阳性,则抗-HBs可以为阴性,临床意义 (1)抗-HBs阳性提示急性感染后的康复。 (2)在接受抗-HBs阳性血液的受血者中,可出现短暂性的抗-HBs阳性。 (3)HBV疫

8、苗接种后,可出现抗-HBs阳性。 (4)抗-HBs与HBsAg同时阳性可见于暴发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 (5)HBsAg含量消失同时伴抗-HBs的出现,是目前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最终目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生物学性状 是乙肝传染性的标志 HBeAg阳性可能性越大 HBsAg效价越高检出率就越高 HBeAg阳性标志着较强的感染和传染性,乙型肝炎e抗体(HBeAb),生物学性状 多出现于急性肝炎恢复期的病人中 比抗-HBs转阳要早 常在HBsAg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时检出 存在于乙肝恢复期及痊愈的病人血清中 也可出现于慢性肝炎 肝硬化或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可长期存在,乙型

9、肝炎核心抗体(HBcAb-IgM),生物学性状 早期HBV感染的特异性血清学标志 效价降低常提示预后较好 有助于区分慢性活动性或非活动性肝炎 暴发型乙型肝炎诊断,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IgG),生物学性状 出现较早 不是保护性抗体 有流行病学调查意义,不同血清标志物组合模式的临床意义,乙肝病毒前S1蛋白(pre-S1),生物学性状 仅在HBV-DNA阳性血清中检出 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明显高,前S抗原,属HBV表面抗原的组成部分,前S1抗原(蛋白)反映病毒的复制,与HBV的传染性有关。前S1抗原检出率以慢型活动性肝炎(乙肝)最高,急性乙肝时,前S1抗原与HBeAg平行存在,比HBsAg消失

10、早,作为反映病毒消除的指标优于HBsAg。前S1抗原与HBV-DNA的相关性优于HBeAg,可作为病毒复制与传染性标志。血清前S1抗原相对含量的变化可以提示HBV的愈后,持续阳性,则预示HBV向慢性化转变。前S1抗原已成为检测乙型肝炎的新指标。,两对半和三对的检测方法,病例分析,2006年3月16日我院检验科检测1名RA患者,其结果 HBsAg(-) HBeAg(-) HBsAb(-) HBeAb(-) HBcAb (-) Pre-S1Ag(+),HBV DNA与大三阳,1. 样本取样有问题,比如溶血、血脂含量高、还有其他许多未明的抑制因子。 2. 突变,一般国内试剂盒PCR检测时设计的靶位点

11、都是针对主流的流行株,个别少见毒株或突变的毒株则无法检测。,检验人员通过复查结果正确,在检验报告单上注明建议临床作HBV DNA检查。 理由:将ELISA检测阴性的血清,使用PCR技术检测乙肝核酸,结果发现,在HBSAg阴性的血清中HBV DNA阳性率占10,索凤霜等人报道,在295例HBSAg阴性的血清标本中Pre-S1Ag(+)13例,占4.4%。,说明在HBSAg阴性的血清中Pre-S1Ag(+)确实存在,如果只作乙肝两对半,就会造成漏检,漏检的这部分患者如果参加义务献血,将对输血的安全性造成危害。所有,当存在上述模式时,乙肝建议再作乙肝核酸检查,看病毒是否复制,生物学性状 免疫学检测学

12、检测免疫免疫 属小RNA病毒科 特异性抗体检测 ELISA 化学发光法,(二)甲型肝炎病毒,机体感染HAV后,可产生IgM、IgA、IgG抗体,抗HAV-IgM是病毒衣壳蛋白抗体。抗HAV-IgA是肠道粘膜分泌的局部抗体,抗HAV-IgG病愈后可长期存在。抗HAV-IgG阳性,提示即往感染,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指标。,抗HAV-IgM阳性,甲肝主要表现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所以,甲肝重在早期诊断,2周为100%是阳性,1月为76.5%,3月为23.5%,6月为5.9%,12月可为阴性。,(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生物学性状 丙肝病毒(heptatitis C Virus,HCV) 是导致丙型肝炎的重

13、要病原体 抗HCV不是中和抗体,无保护性 抗HCV是HCV感染的标志性物质,免疫学检测,HCV-IgM阳性可作为HCV活动性复制的血清学标志。 HCV-IgM与慢性丙肝患者的急性发作有关。,抗HCV-IgG (RNA) 机体感染HCV后,可产生IgM、 IgG抗体,一般在发病4周后抗HCV-IgM可阳性,持续1-4周。 HCV感染后多为慢性肝炎。所以,HCV的诊断多检测IgG,测HCV-IgG阳性,说明患者有感染,输血后肝炎有80%-90%的患者抗HCV-IgG阳性。 HCV感染后还可用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其为HCV的确诊试验。判断病毒是否复制。,抗HCV-IgM超过半年不能转阴者,可能已

14、转为慢性丙型肝炎。 抗HCV-IgG阳性表明已有HCV感染,经常输血、接受血制品治疗的患者,易合并HCV感染,并且易转为慢性肝硬化、肝Ca。,三、类风湿因子(RF)的测定,胶乳凝集试验也是一种间接凝集试验,它是以聚苯乙烯胶乳微粒作为惰性载体。早在1956年,Singer等首先以胶乳吸附IgG,检测了人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是由于感染因子(细菌、病毒等)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抗体,故又称抗抗体。属IgM型。可与IgGFc段结合,常见的类风湿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只有类风湿因子的量超过一

15、定的滴度时称类风湿因子阳性。由于I gM型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点,易于沉淀,故临床上主要测定IgM型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为乳胶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乳胶凝集法,一、原理: RF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的抗人变性IgG抗体,可与IgG的Fc段结合。将变性IgG包被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此致敏胶乳在与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可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二、操作: 1、在反应孔中加1滴未稀释血清(20ul); 2、然后加1滴乳胶RF试剂在血清中; 3 、充分混匀后摇动反应板2分钟,于直射光下观察,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为阳性,均匀浑浊为阴性。阳性与阴性对照

16、操作同上。,三、结果观察:,凝集出现RF20IU/mL为阳性 无凝集出现RF20IU/mL为阳性,须稀释,血清以生理盐水倍比稀释以测定滴度,1:2,1:4,1:8,1:16等 四、参考值: 成人 RF20IU/mL,临床意义,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和IgE类。各类RF临床意义有所不同。RF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未经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为80%,且滴定度常在1:160以上。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定度多少,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其他风湿性疾病如SLE阳性率为20%25%;硬皮病与皮肌炎阳性率为10%24%,滴定度较低。类风湿性关节

17、炎(RA)患者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与抗原结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产生RF的细胞克隆较少,且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产生,故一般不易测出。,RF有IgG、IgA、IgM、IgD和IgE五类,用凝集试验法测出的主要是IgM类。多数作者认为,IgM类RF的含量与RA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IgG类RF的含量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IgA类RF见于RA、硬皮病、SLE,是RA临床活动的一个指标。IgD类RF研究甚少。IgE类RF除RA患者外,也见于青年型RA。在RA患者,高效价的RF存在并伴

18、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时,常提示预后不良。在非类风湿患者中,RF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生RA者极少。,谢谢,四、分析生化全项结果,1.总胆红素 正常情况: (5.1-17.1)umol/L 增高: 急、慢性肝炎,梗阻性黄疸,血色素沉着症,肝癌,胆结石,胆管炎,肝硬化,溶血性疾病。 2.间接胆红素 正常情况: (1.7-13.7)umol/L 增高: 溶血性疾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 3.直接胆红素 正常情况: (0-3.4)ummol/L 增高: 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害,肝癌,肝内结石,胆道阻塞。,四、分析生化全项结果,4谷丙转氨酶(ALT)升高: 肝胆疾病包括:传染

19、性肝炎、肝癌、肝硬化、脂肪肝、胆管炎、胆囊炎 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心肌炎、脑出血等 骨骼肌疾病:多发性肌炎、肌营养不良 某些药物和毒物可引起活性升高,如酒精等 生理性:休息不好、疲劳、精神紧张等均可引起轻度升高,5谷草转氨酶(AST)升高: 心肌梗塞时,血清中AST活力升高, AST也可来源于肝细胞,各种肝病(甲、乙、丙、丁、戊)都可以引起升高,中毒性肝炎会更高; 肌炎、胸膜炎、肾炎、肺炎轻度升高,6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值:50-170U/L。升高见于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阻塞性黄疸、胆道结石症、胆管癌、肝癌、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折修复期。 7转肽酶(GGT):正常值:男性40U/L,

20、女性30U/L。升高见于(1)生理性增高:例如饮酒后;(2)病理性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肝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胰头癌、胆道癌等。,8三蛋白(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 总蛋白升高(TP):急性失水时如呕吐、腹泻、高热等血液浓缩、 合成增加,如骨髓瘤患者 总蛋白减低:营养不良或消耗过多,如慢性肠道疾病引起吸收不良;结核病、甲亢和恶性肿瘤等。 白蛋白降低:合成障碍如肝功能异常、严重烫伤、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 球蛋白升高:如果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即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倒置,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炎、结核病、肝硬化等。,9尿素(BUN

21、)升高: 生理因素有:高蛋白饮食 病理因素有:常见于肾脏因素;其次为非肾脏因素 肾前性:如剧烈呕吐、幽门梗阻、肠梗阻、长期腹泻 肾性: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晚期、肾功能衰竭等 肾后性:前列腺肿大、尿路结石、膀胱肿瘤等尿路阻塞引起血液尿素升高 10肌酐(CREA):肾病初期不升高;肾病晚期直至肾实质性损害,肌酐才升高,11血糖(GLU) 升高:生理性升高见于餐后12小时。 病理性升高见于糖尿病、颅内压升高的颅脑外伤、颅内出血、脑膜炎等 由脱水引起的如呕吐、腹泻、高热等可引起血糖轻度升高 降低:肌饿和剧烈运动可引起低血糖(生理性) 胰岛素分泌过多或严重肝病患者(病理性),12尿酸(UA)(对痛风诊断

22、最有意义) 升高:痛风患者尿酸升高,但是有时也会出现正常;肾功能减退、白血病、氯仿中毒、铅中毒、等常见升高(病理性) 妊娠反应、食用富含核酸的食物均可引起尿酸升高。,13总胆固醇(CHOL) 血脂水平取决于生活饮食营养因素,现在国际上以显著增加冠心病危险的胆固醇水平作为划分界限,40岁以上人群参考范围划分标准如下: 正常5.17mmol/l 轻度升高:5.176.47mmol/l 高胆固醇血症:6.47mmol/l 严重高胆固醇血症:7.76mmol/l,影响胆固醇水平的因素有: 年龄与性别,随年龄而升高,但是到70或80岁后有所下降;中青年女性低于男性,50岁后女性高于男性。 长期的高胆固醇

23、、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升高胆固醇; 遗传因素 其他如缺少运动、脑力劳动、精神紧张等可使胆固醇升高,14甘油三脂(TG): 正常:2.3mmol/l 轻度升高:2.34.5 mmol/L 高甘油三脂血症:4.5 mmol/l 高危:11.3 mmol/l,高甘油三脂血症有原发的和继发的两种 原发的指-遗传因素,如家族性的高甘油三脂血症; 继发的可见于糖尿病、肾病、妊娠等; 单独的高甘油三脂(TG)不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只有伴以高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等情况时才有病理意义。,15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不好,(表明血管弹性差、脆性

24、大,易破裂): 降低 冠心病的危险增加:多见于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炎、肝硬化; 高甘油三脂血症,常伴有高密度脂蛋白结果降低; 肥胖者、吸烟者也多半有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升高: 适量饮用葡萄酒、长期体力劳动会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血管弹性较好),16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不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危险因素 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 一般:3.36mmol/l以下(合适水平) 边缘或轻度危险:3.364.1mmol/l 危险水平:4.41以上mmol/l(是指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潜在危险性),17血清载脂蛋白(apoA1)降低不好,(apoA1)可以代表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但是升降不一定与高

25、密度脂蛋白呈比例, 降低: 冠心病、脑血管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偏低(HDL-C)、载脂蛋白(apoA1) 也偏低,家族性的高甘油三脂患者:高密度脂蛋白偏低(HDL-C),但是载脂蛋白(apoA1)不一定低,不增加冠心病的危险。 家族性混合型的高脂血症患者,载脂蛋白(apoA1)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都会降低,冠心病的危险性高。,18载脂蛋白(apoB)升高不好, 因此降低载脂蛋白(apoB),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 是各项血脂指标中比较好的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 (apoB)主要代表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水平。 载脂蛋白(apoB)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6、19 胆汁酸(TBA):正常值:0-10mol/L(微摩尔/升)。能特异性地反映肝脏的功能,当肝功能损害时,血清胆汁酸升高往往比胆红素早而明显。,20.血清钾K 增高:严重溶血,感染烧伤,心功能不全呼吸障碍,休克,肾功衰竭,洋地黄大量用。降低:碱中毒,使用胰岛素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消化道失钾,呕吐及腹泻,肾小管性酸中毒,21.血清钠NA 增高: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烧,烧伤,糖尿病性多尿,肾上腺皮脂功能亢进,原发及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降低:肾皮质功能不全,重症肾盂肾炎,糖尿病,呕吐及腹泻,抗利尿激素过多,22.血清氯CL 增高:高钠症,呼吸性碱中毒,高渗性脱水,肾炎少尿及尿道梗塞。降低;低

27、钠血症,严重呕吐,腹泻,胃液胰液胆汁大量丢失,肾功减退,及阿狄森氏病,23.血清钙CA 增高:骨肿瘤,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急性骨萎缩,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降低: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软骨病小儿抽搐症,老年骨质疏松,慢性肾炎,尿毒症,低钙饮食,吸收不良,24.血清磷IP 增高:甲状旁腺机能减退,急慢性肾功不全,晚期尿毒症,骨肿瘤及骨折愈合期。降低:甲亢,代谢性酸中毒,佝偻病,软骨病,肾功衰竭,长期腹泻及吸收不良,25.血清镁MG 增高:肾脏疾病,甲低,糖尿病昏迷,多发性骨髓留,严重脱水症。降低:胃肠道吸收不良,长期用利尿剂及慢性肾炎,甲亢,长期用皮质激素,26.胆碱脂酶CHE CHE是判断肝脏合

28、成功能的指标,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手段。胆碱酯酶在肝脏中合成,然后分泌到血液中。此酶可将胆碱酯水解成胆碱和有机酸,当实质性肝损伤时胆碱酯酶活力降低。,27.肌酸激酶CK 增高:心梗,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肌肉损伤,肌营养不良,心包炎,脑血管意外,及心脏手术 28.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 诊断心肌梗塞的灵敏指标,阴性结果可用来早期除外诊断AMI,29.-羟丁酸脱氢酶HBDH 增高:作为急性心梗诊断的一个指标,与LDH大致相同 30.乳酸脱氢酶LDH 急性心肌梗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3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术感染的监测,抗生素

29、疗效观察病程监测及愈后诊断,健康人无感染时刻预测将来心肌梗塞及中风危险,32.腺苷脱氨酶(ADA) 腺苷脱氨酶(ADA)是嘌呤核苷代谢中重要的酶类。 ( 1)ADA活性的测定有助于检测急性肝炎的残留病变和肝脏病的进展。ALT恢复正常而ADA持续升高者,常易复发或易迁延为慢性肝炎。 (2)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时,转氨酶阳性率较低,增高幅度也不明显,而ADA活性显著升高,ADA活性测定可作为慢性肝病的筛选指标。 血清ADA活性升高,有助于黄疸类型的鉴别。,(3)失代偿期肝硬化ADA活性明显高于代偿期肝硬化,因而可判断慢性肝病的程度。肝硬化患者血清ADA活性随肝纤维程度增加而逐渐增加。 (4)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清ADA活性正常,而肝细胞性黄疸病人血清ADA活性升高,有助于黄疸类型的鉴别。,AFU:显著升高见于原发性肝癌; 免疫球蛋白升高而补体C3、C4降低,见于SL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