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PPT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09452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病因病机-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中医病因病机-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中医病因病机-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中医病因病机-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中医病因病机-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病因病机-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病因病机-PPT文档.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从整体观念来看,人与自然,人体的组织、器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保持着平衡与协调,任何打破这种平衡与协调导致疾病的因素,称之为病因 中医学的病因学说 在金匮要略有“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更为明晰 ,它将病因概括为: 外因:六淫 内因:七情 不内外因:饮食、劳倦、金刃所伤,六淫,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六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 季节性 地域性 相兼性 转化性,六气转化六淫的条件,1、气候的异常转化:1)太过、不及; 2)非其时而有其气; 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 2、机体适应能力的下降 相对的,六淫致病特点

2、:,1、外感性:邪气来源于外界 1)途径:邪从肌表、口鼻而入 2)症状特点浅在、肌表症状:恶寒发热,鼻塞,咽痛 2、季节性:邪气与季节有关: 春天风邪;冬天寒邪;夏天( )邪;长夏湿邪;秋天( )邪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燥邪致病 江南湿热邪气致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东北寒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01,风邪,1.风邪的概念,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为春季的主气 风邪,淫胜,一、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A . 阳邪善动不居,轻扬、升

3、发、向上、向外特性 B开泄使腠理开泄汗出 C阳位易侵犯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头痛、汗出、恶风等症。 (2)善行而数变 A善行善动不居病位游走不定 如:风痹、行痹 B数变发病急、变化快 风中头面发病急;风疹此起彼伏(变化快) (3)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摇动的症状 如:破伤风抽搐,(4)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因风邪四季皆有,其性善动、开泄,凡寒、湿、暑、燥、热诸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证。 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邪终岁常在,故发病机会多;风邪侵人,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遍及,侵害不同的脏腑组织,可发生多种病证。古

4、人甚至将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02,Part,寒邪,Lorem ipsum dolor,1、寒邪的基本概念,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是冬季主气,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致病多在冬季。,寒邪,外寒 分为 内寒 特点: 卫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脾 寒性凝滞 少阴 寒性收引 寒性清澈,伤寒 中寒,一、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A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 B寒邪损伤人体阳气伤脾阳(脘腹冷痛、吐泻); 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腰膝冷痛) (2)寒性

5、凝滞 人体经脉气血凝滞疼痛,得热痛减。如痛痹关节冷痛 (3)寒性收引 A腠理收缩闭塞无汗 B经脉收缩,气血不畅疼痛 C筋脉收缩挛急筋脉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4)寒性清澈 分泌物与排泄物出现清稀状;如鼻流清涕,咯痰清稀 3寒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 (1)临床表现恶寒、无汗、手足厥冷、肢体疼痛、脘腹冷痛得温痛减、吐泻等。 (2)常见病证外寒证、寒痹、寒邪犯胃,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阳热症状高热,面赤、心烦、脉洪大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A升;散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腠理开泄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多汗 B伤津

6、耗气津气两伤的症状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突然昏倒 (3)暑气挟湿 暑邪常挟湿侵犯人体发热、烦渴、身热不扬,四肢困重、胸闷,大便溏而不爽。 “湿去热孤”,湿湿,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A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特别是脾胃气机不畅胸闷、脘腹胀满。 B损伤阳气损伤人体阳气(多在久病后)和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泄泻,脘腹冷痛,水肿) * “湿胜则阳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2)湿性重浊 A重沉重的症状周身困重、头重 如:湿痹关节重痛 B浊混浊的症状面垢、眵多、尿浊、大便溏泄,带下病,(3)湿性粘滞 A粘滞的症状大便粘滞 B病程

7、的缠绵疾病缠绵难愈。如:湿温病、湿痹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趋下,阴位易伤人体的下部下肢浮肿,淋浊,带下,泄痢,湿脚气 3、湿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 (1)临床表现周身困重、头重、关节重痛、泄痢、水肿、面垢、尿浊、带下 (2)病证湿痹、水肿病、带下病、风湿、湿困脾胃,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损伤人体的津液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 (2)燥易伤肺 损伤肺阴或肺络,宣降失司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 3、燥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和病证类型 (1)临床表现口干鼻干、咽干、唇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

8、(2)病证温燥证(燥热相兼),凉燥证(燥与寒相兼),肺燥(燥热伤肺),火,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易扰心神 火易伤津耗气 生风动血 伤筋、动血 火易致肿疡,心 肝 胃,(1)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A出现阳热症状恶热、高热 B、热邪易侵犯人体的上部热邪上扰头部头痛,耳鸣、咽痛、齿衄。 (2)热邪易伤津耗气 A耗伤人体的津气口渴喜冷饮,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 B 热邪迫津外泄多汗 * * * “壮火食气” 热邪能耗伤人体的津气 (3)热易生风动血 A生风热邪引动肝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颈项强直 B动血热邪可加速血行或灼伤脉络出血证(便血、尿血、吐血、衄血),(4)热邪易扰心神 A 心神

9、不宁心烦失眠 B 心神被扰狂躁不安、神昏谵妄 (5)热邪易致肿疡 热邪壅聚局部,腐蚀血肉疮疡痈肿(红肿热痛) 3、热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 (1)临床表现恶热、高热,口渴喜冷饮,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心烦失眠,狂躁不安、神昏谵妄。 (2)病证实热证,温热病,胃热证,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疠气,是传染性很强的病邪,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致病专一、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的特点。 气候 环境 与 饮食 有关 隔离 社会因素,七情,包括喜、怒、悲、思、忧、恐、惊 脏腑功能活动其物质基础 情志异常可以 伤及内脏 影响脏腑气机 加重病情使

10、病情恶化,(一)七情的概念: 喜怒思忧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正常变化,是人体正常的情神状态表现。 (二)“内伤七情”的概念 突然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称为内伤七情。 (三)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 (2)七情与五脏具有相互对应关系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 ),脾志为( ),肾志为( ),肺志为( ) (3)正常的七情变化,有助于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调畅 (4)异常的七情则损伤相应的脏腑,并引起气血逆乱,(四)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皆从心发(心藏神) 七情变化心影响相应的五脏 临床上:安心

11、神(清心、养心、镇心) 1、直接伤及内脏(相应的内脏) 喜伤心,怒伤( ),思伤( ),恐伤( ),悲伤( ) 2、影响脏腑气机气机紊乱 (1)怒则气上肝气上逆头胀而痛,面红目赤 (2)喜则气缓心气缓散精神不集中,失眠,狂乱 (3)悲则气消肺气耗伤气短、神疲、咳嗽 (4)惊则气乱心气紊乱心悸、惊恐不安 (5)恐则气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 (6)思则气结脾气郁结纳呆、脘腹胀满 3、影响病情,过饱 食滞不化(疳疾) 过饥 气血两虚 饮食不洁:生熟不分、不良卫生习惯 寒:月经痛、月经不调 饮食偏嗜 热:痔疮、出血,饮食所伤,饮食不节,(一)饥饱失常 1、过饥气血不足 2、过饱脾胃损伤 (二)饮食不洁(不

12、清洁、陈腐变质、有毒食品) 食入不洁之品肠胃损伤腹痛吐泻,甚者死亡 (三)饮食编嗜 1、五味偏嗜 五味偏嗜日久伤及相应的五脏, 过食甘伤( ),过食咸伤( ) 2、寒热偏嗜 (1)过食寒凉之品脾胃阳气损伤,寒湿内生腹部冷痛,泄泻,肛门无灼热感。 (2)过食辛温燥热之品胃肠积热口臭,腹满胀痛,便秘,或痔疮下血。 3、偏嗜饮酒 饮酒过量湿热内生,损伤脾胃脘腹胀满,口苦口腻。,劳逸,劳力:神疲消瘦 劳 劳神: 房劳 逸: 气血流通不畅 肥胖,正常劳动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必要休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 (一)过劳 1、劳力过度耗伤机体之气气虚 2、劳神过度心脾损伤 3、房劳过度肾的精气损伤 (二)过

13、逸:(缺乏锻炼活动和体力劳动) 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减退心脾肺功能低下为主心悸、纳少、气短、动则气短汗出,可致病的病理产物,1、病理产物的概念 人体在发病过程中,因为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又产生的一些不利于脏腑气血活动的有害物质。 2、病理产物病因的概念 病理产物导致脏腑气血失调,而形成新的病证时,则成为病因。 3、病理产物性病因的分类 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痰饮,有形之痰 痰:稠厚 痰饮 无形之痰 饮:清稀,1、痰饮的基本概念: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 湿聚水饮痰 2、有形之痰饮与无形之痰饮的概念 (1)有形之痰: 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之痰饮,多停

14、于肺,如咳嗽咯痰,喉中气道痰鸣。 (2)无形之痰:视之不见,触之难及,闻之无声,但表现出痰饮在致病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临床表现,如头晕、舌苔腻、痰核,所以仍可确定为痰饮病证。,3、痰饮的形成 (1)形成的主要因素 六淫, 疫疠, 内伤七情, 饮食劳逸 (2)痰饮形成与脏腑的关系 肺、脾、肾、肝、三焦、膀胱 (3)痰饮侵犯的部位 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致筋骨皮肉,4、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痰饮停肺肺气失于宣降咳喘 痰饮停于胃脾胃气机阻滞脘腹胀满、呕吐、便溏 痰饮阻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 (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1) 水饮逆于上眩晕 2) 水湿注于下足肿

15、 3) 饮停于肺(支饮)咳喘 4) 饮停于胸胁(悬饮)胸胁疼痛,咳唾加剧,5) 痰结于皮下经络痰核 6) 痰结于咽喉(梅核气)咽中如有物梗 7) 饮停于胃胃脘胀满,胃中有振水音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癫痫、瘿瘤、痰核痰湿所致 (4)易扰乱神明 痰迷心窍痴呆、癫证 痰火扰心失眠、易怒 (5)多见滑腻苔,瘀血,气虚 气滞 形成 血寒 血热 疼痛 表现 肿块 出血,1、瘀血的基本概念: 脉内血液运行不畅而致血液停滞,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不能及时消散之蓄血。 2、瘀血的形成 (1)气滞、寒邪、气虚、痰湿血行不畅瘀血 (2)热邪耗伤血中津液血行不畅瘀血 (3)气虚、热邪、外伤出血停于

16、体内瘀血 气虚无力行血致瘀,气虚不能统摄出血致瘀:补气摄血,黄芪、当归、阿胶 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配合理气 药,如郁金、川芎、香附 血寒寒性凝滞:温里药,如肉桂、艾叶,血热煎熬津液成瘀,血热妄行出血留瘀: 清热凉血,如丹皮、赤芍 外伤直接引起瘀血:三七、云南白药 出血:离经之血未除,过用寒凉: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如蒲黄、三七 3、瘀血的致病特点: 疼痛固定不移、刺痛 肿块固定不移、质硬 出血血色紫暗或有血块 紫绀面,口唇,爪甲 舌质紫暗 脉涩或结代,结石,形成:湿与热结、湿热煎熬(肝胆、肾、膀胱) 特点: 病位不一、病症不同 易致疼痛、易惹湿热 病程较长、时起时伏,1、结石的基本概念 体

17、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称为结石。 2、结石常见的部位 1) 胃胃结石(柿石) 2) 胆胆结石 3) 肾肾结石 4) 膀胱膀胱结石 3、结石的形成 饮食不节 (1)湿热内生蕴结肝胆肝胆结石 蒸熬水液砂石肾、膀胱结石 (2)空腹过食柿子、枣子胃石,其它因素,外伤及虫兽伤 伤及皮肤、肌肉、筋骨甚至内脏,引起出血、肿痛,筋骨骨折或脱臼等症,甚至危及生命,轻症:红、肿、热、痛 重症:伤及肌肉、筋骨、创面如皮革,蜡白、焦黄、炭化。痛觉反而消失,甚至引起口渴、尿少、尿闭。,烧烫伤,四肢逆冷,面色苍白,唇舌爪甲青紫,麻木,逐渐昏迷,呼吸微弱,脉细迟。 部位多在手足、耳廓、鼻尖和面

18、颊部。,冻伤,第七章 发 病,发病, 即疾病的发生过程,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一、 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正气,是指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 所谓人体的生理机能包括脏腑生理功能、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所以当脏器官形体等组织结构的完好无损,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充沛,各种机能活动的正常及相互之间和谐有序,机体的正气也就充足。 邪气,是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包括存在于外界和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如: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外伤、寄生虫、及水湿痰饮、瘀血、结石、药邪、先天因素

19、等。,(二)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 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体是否受邪,受邪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的轻浅深重、发病的病变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系由正气的盛衰所决定。一般而言,正气强的人,感邪后,正气奋起抗邪,病位较浅,病邪易被驱除;而正虚之人,往往要病邪侵入到一定程度,正气才能被激发,因此病位常较深,病情较重。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 。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邪气作用于人体,可以发生不同的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病证性质或证候类型。,例如感受风、热、暑、火、热性疫毒等阳邪,引起阳偏盛而出现实热证,临床上表现发热、面赤、

20、口渴、汗出、脉洪大等症状;而感受寒邪、湿邪等阴邪,引起阴偏胜而出现实寒证。临床上常会表现脘腹冷痛、形寒肢冷、小便清长等症状。 2)邪气影响发病的特点 感受不同的邪气,有着不同的发病特点。 如六淫表现为外感性,七情表现为内伤性;六淫致病具有各自的致病特性,七情、水湿痰饮、瘀血、结石、药邪等致病也各具本身的致病特点。 3)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 。 病情的轻重,与感邪的轻重或类别有关:一般而言,感邪轻则病轻,感邪重则发病也重。邪气的类别也影响病情的轻重,如外感六淫一般证较轻,而疫疠之邪,则病重。,病位,亦与邪气的种类、性质及其致病作用相关。不同的病邪侵犯人体,发病的部位也不尽相同。例如:七情内伤各有对

21、应的内脏;结石多发于肾、胆、胃、膀胱;六淫之中,风为阳邪,其性较扬、易袭阳位,带易侵犯人体的肌表、头面等;湿邪趋下,则以损伤人体下部。 3、正邪相搏,决定疾病发生与否 发病与否与正邪相搏的胜负有关: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气侵袭人体时,正气即起来抗邪,若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则病邪难于侵入,或侵入后即被正气及时消除而不发病; 反之,邪胜正负则发病,在正邪斗争过程中,若邪气偏胜,正气相对不足,邪胜正负,从而使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机能紊乱而发病。,病机 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第二节 病 机,一、正邪相争(正气正;邪气邪),(1)、正邪相争与发病,正气不足内在因素 邪气 侵袭重要外在条件 正胜则安,

22、邪胜则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2) 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1 外邪入里:,伤寒: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或直中三阴 温邪:卫分气分营分血分(顺传) 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传变)或温病逆传营血,2 里邪出表:,正气渐复,邪气日衰。,(3)正邪衰盛与虚实变化,虚中夹实正虚为主 实中夹虚邪实为主 1、虚实错杂表虚里实 表实里虚 上虚下实 下实上虚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2虚实转化:,由实转虚,因虚致实,3、虚实真假:,真虚假实 真实假虚 “大实有羸状”“至 虚有盛候”,(4) 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则病愈,邪胜正衰则病进。,二、阴阳失调,“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

23、病”。 “阴平阳秘,则精神乃治”。 表现:阴阳偏盛,偏衰,互损,转化,格拒,亡阴,亡阳等。 (1)阴阳失调与发病。 (2)阴阳衰盛与寒热变化。,1、 寒热病机,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长则阴消;阳胜则阴病。 阴长则阳消;阴胜则阳病;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2、寒热转化,寒热错杂 寒热转化 寒热真假 阴盛格阳,阳盛格阴。,(3)、阴阳衰盛与疾病转归,1阴阳平衡则疾病向愈 2阴阳亡失病趋恶化 亡阳机体阳气突然大量脱失。 亡阴机体阴液突然消耗、丢失。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三、气机失常,(1)气滞气机郁滞 (2)气逆气机升降失常 (3)气陷气的升举无力 (4)气闭气的出 入障碍、闭厥 (5)气脱

24、气不内守,向外逸脱。,一、病机理论的渊源和发展 1、源于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病机十九条( 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肾阳不足)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摇也)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膹:胸闷、喘急) 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 诸热瞀mao(精神混乱)瘛zhi(疯狂)皆属于火),2、补充于伤寒论 提出六经病机变化及其传变、转归规律,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太阳病病机,少阳病病机,阳明病病机,太阴病病机 少阴病病机,厥阴病病机。 (2)太阳少阳阳明的传变规则 3、详述于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 第一部专述病因病机学的著作。 4、争鸣于金元

25、时代的金元四大家。 (1) 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论 (2)李东垣:脾常不足的内伤论,(3)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而提出阴虚相火论 (4)张从正:病皆由邪气所生论邪气致病说 5、完善充实于明清明代: (1)张景岳景岳全书阳非有余,阴常不足。这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提法略有不同。 (2)吴又可温疫论提出温疫病的病机。提出疫气致病观点。 (3)叶天士外感温热篇阐述卫气营血的病理变化及传变规律 (4) 吴鞠通温病条辨阐述了三焦传变机理 (5)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瘀血病机以及气虚可致血瘀的论点。,6、深入研究于近代(四十年)注重于客观的研究、实质性的研究 (1) 阴阳多少说 (2)病理层次

26、说 (3)痰瘀同源说 (4)以动物实验来研究脾阳虚、脾阴虚以及气虚血虚等。,二、影响病机的因素 1、发病部位不同,病理变化不同。 同是热邪侵犯人体,因其侵犯部位不同病理变化也不同。 热入血脉而动血出血 热扰心神烦躁、神昏 热邪燔灼肝经则引动肝风抽搐 热邪犯肺肺失宣降咳嗽、咳痰。 2、地域的影响(对病理变化的影响) (1)在南方:气候炎热时,寒邪人体郁而化热 (2)在北方:气候寒冷时,寒邪人体更易损伤阳气 3、体质的影响 阴虚之体或阳盛之体寒邪易从阳化热 阳虚之体或阴盛之体热邪易从阴化寒,三、中医病机学的特点 (一)突出以五脏为中心的病理观。以五脏为中心来研究疾病的变化(五脏病机为主) (二)注

27、重整体联系的病理观 1、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 2、全身病变可以影响局部 (三)重视疾病之间的传变规律 1、以次相传: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2、不以次相传:太阳三阴,(四)病与病机存在异同的关系 同一种病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病理变化 如:(1)外感咳嗽 早期以风热犯肺,肺失宣降为主 中期以痰热内壅,肺气闭塞为主 (2)感冒 初始以风寒袭表邪气相争于表,卫阳被郁, 而后因部分寒邪入里化热而表寒又未解的变化表寒里热。,正邪病机,1、正邪相争 正气:机体的正常机能状态 邪气:致病因素 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2、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邪气盛、精气夺

28、并不 是孤立的而是一 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所以,临床上存在虚实错杂的情况,虚实错杂,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有实邪结郁状态 如:脾虚的病人出现水肿 实中夹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虚损不足 如:邪热炽盛,煎灼津液,形成实热伤津耗气 表现形式: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虚实转化,由实转虚 邪气盛 正气虚损 由虚致实 正气亏损 水湿、痰饮、瘀血内停,虚实真假,真虚假实 正气不足,由于脏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出现邪实假象 真实假虚 本质为邪气实,由于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 络,致使气血不能畅达于外,出现正虚假象,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二、阴阳失调,是

29、指由于致病因素,导致机体的阴阳平衡的状态的破坏 正常 阴平阳秘 异常 不能相互制约力量对比变化导致发病,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阳胜则热: 阴虚则热: 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 所以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寒热变化,寒热错杂 寒热真假 寒热转化,寒热错杂,上寒下热 上热下寒 表寒里热 表热里寒,寒热转化,由阳转阴 由阴转阳 阴盛格阳 阳盛格阴,寒热真假,1、平衡恢复则疾病向愈 2、阴阳亡失则疾病恶化 阴液 阴的功能衰竭 死亡 阳气 阳的功能衰竭 恶化 亡阴: 亡阳: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盛衰与疾病的转归,突然亡失,生命垂危,三、气机失常,气滞 气逆 致病 气的升降出入 气陷 病理状态 因

30、素 气闭 气脱,气滞:是指气机郁滞不通的状态,病因:情志、痰饮、水湿、食积 临床表现 肺 肝 气滞 脾胃 气滞 瘀血、痰饮内停,气逆:升降失常,当降的不降或不降反升,或升之太过,脏腑之气逆的状态,病因: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 痰浊雍阻、外邪侵袭 临床表现 肝气逆: 胃气逆: 肺气逆:,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上升不及,升举无力的状态,病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思虑伤脾 脾的升清失常 水谷精微不能上养清窍: 头晕、耳呜、眼花 不能升提内脏: 子宫脱垂、脱肛,伴见: 体倦乏力、 气短声低 面色无华 脉弱无力,气闭: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病因:情志刺激、痰浊 外邪、秽浊之气 临床表现: 清窍闭塞突然昏厥,不省人事 肺气郁闭呼吸困难,口青唇紫,气脱: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的病理状态,病因:慢性消耗、大出血、大汗出、频繁吐泻 病症: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