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和临证-精选文档.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09470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5.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经典和临证-精选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医经典和临证-精选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医经典和临证-精选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医经典和临证-精选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医经典和临证-精选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经典和临证-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经典和临证-精选文档.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目录,一、何谓经典 二、何谓临证 三、如何学好中医经典 四、哪几部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 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 六、结论,2,一、何谓经典?,经,本指织物的纵线。南北之道亦称为经。 经,指道,根本,规律。经,常也。通“径”,即途径、方法。 典,典籍,重要的文献。 作为典范的书称为经。如黄帝内经、道德经、金刚经。 又,专述某一事物、技艺的书亦叫经。如山海经、茶经。 经典,旧指尊为典范的经书或宗教典籍。正如本焕长老开示集所云:“经者,径也。我们要回家,必须有路,有了路还必须去行。”,3,二、何谓临证?,临,面对。诗小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吴阶平教授就说过:“做医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 证,通“症”,病症。列子周穆王:“以告其子之症。” 临证,即治病。,4,三、如何学好中医经典?,要学好中医经典当经历学、会、精、通四个阶段。 学,即认真学习,反复吟诵。 会,即用心领会,牢记不忘。 精,即经注并参,名家指点。 通,即融会贯通,临证活用。 要经历学、会、精、通这四个阶段,必须立大志,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上下求索。,5,四、哪几部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医最重要的经典即四大经典,原指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新中国成立后以温病取代神农本草经。 温病之经典为温病条辨。而中医泰斗岳美中、邓铁涛教授认为,温病之经典为温病条辨及温热经纬,两书包括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

3、王孟英等温病名家著述之主要内容,故应精读此两书。,6,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学好中医经典之目的是为了指导当今之临证,要有显著的疗效,才能为人民大众解除疾苦。限于篇幅,各举三例。,7,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本条最早提出了身心、内外并调的治未病理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 本条指出祖国医学最根本的治疗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 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本条提出了以人为本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论。,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黄帝内经,8,草部上品:当归“主咳逆上气”。 本

4、条指出当归能止咳定喘,局方苏子降气汤、景岳全书金水六君煎之用当归,均取其“主咳逆上气”也。 草部中品:知母“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 本条指出知母能下水消肿,故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治历节病,“肢体疼痛,脚肿如脱。” 草部中品:贝母“主淋沥邪气”。 本条指出贝母能通利小便,故金匮当归贝母苦参丸能治“妊娠小便难。”,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神农本草经,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本条言病若经汗吐下亡失了津血,不应继续用药治病,而应激发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待体内正气渐充,津血生长,阴阳自和,必能自愈。证实了中医本身就是一门以人体健康为研

5、究对象的医学科学。,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伤寒论,1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小柴胡汤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临证当活泼泼地,抓住一二个主证即可用小柴胡汤,不必待诸证俱全。正如金匮所云:“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是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本条指出阳明病是外感热病的极期阶段,“无所复传”,阳明实热不可能转出太阳、少阳而解,也不可能传变为里虚寒证,治疗只有泻土一法,以“胃家实”故也。,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伤寒论,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11,脏

6、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本段经文有四层意思:一是上等医生要知晓治未病的方法;二是肝病可传脾,出现脾虚证,应当实脾;三是中等医生不晓脏腑相关,肝病传脾的道理,不知补脾,只知一味治肝,肯定疗效不好;四是肝虚证才可用补脾法,肝实证不可用补法。本人临证治慢性肝病日久,出现食少便溏、脉缓、舌白等一派脾虚证候者,用实脾补土法多能获效,常用参苓白术散、十全大补汤等。但这是虚证治法,肝脾俱虚,非湿热瘀血之实证也。,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金匮要略,12,脏腑经络

7、先后病脉证第一:“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本条经文指出人身患病有久新之分。身患顽固难治之久病称“痼疾”,新得之病称“卒病”。如一人长年患慢性肝病,近日又外感风温发热。久病为本,新病为标,当先治其标,治其风温发热,待发热退尽,再治其本,缓图肝病之治可也。治病当据标本缓急,次第施治,不可颠倒。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仲景言辞古朴精炼,本条病名、证候仅七个字,我们可作如此理解:病属虚劳,即慢性虚弱性疾病。因肝血虚而致心烦,因心烦而致失眠,当用酸枣仁汤主治。,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金匮要略,13,上焦篇:“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

8、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三钱、侧柏炭三钱、栀子炭三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胜。” 原书方剂加减法是古人临证经验的总结。但一般人往往不注重原书之加减法,读书时草草翻阅便置于一旁。若熟读吴氏银翘散之七种加减法,临证用银翘散时自然加减出入有度。本人于1978年报考北京中医学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时,即有一道考题请考生写出温病条辨银翘散之加减法,不少考

9、生不是写不出,便是写不全。,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温病条辨,14,上焦篇:“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脉浮主太阳,弦主少阳,细主虚,沉主里。说明病在太阳、少阳或病属里虚寒证,均不可用白虎汤。必待出现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方可用白虎汤。可见吴氏对仲景方的临床运用研究有素,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温病条辨,15,上焦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

10、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本条点明湿为重浊粘腻之邪,往往传变较慢。湿温证有三忌,即忌汗、忌下、忌滋阴,当用三仁汤宣上畅中渗下,重在开上焦肺气,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也。本人曾治一人湿温发热三四个月不退者,用本方一周后,发热尽退。此轻可祛实之法也。,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温病条辨,16,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伤寒由皮毛而入,首先侵犯足太阳膀胱经。温病则不然,邪自口鼻而入,首先侵犯手太阴肺经。温热之邪,传变最速,如顺传,则由肺传胃,当清阳明气分之热,或予苦寒泻下之剂。如逆传,则肺卫症状未解,突然出现神昏谵语等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当用清

11、热开窍之剂。,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温热经纬,17,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本条指明了温邪在卫、气、营、血的治疗原则。卫、气、营、血是反映温热病中浅深轻重的四个不同阶段。卫分证,邪在肺卫,在表,当汗而发之,以清解透邪。 气分证,邪在肺胃和大肠,在里,当用清法与下法。营分证,邪在心与心包,当清营分之热,并当佐以轻清透热之品,使入营之邪热转出气分而解。血分证,病情最重,耗血动血,出现发斑、吐衄、尿血、便血,则必须凉血散瘀,待血止络宁,方有转机。叶氏创造性地提出了温病卫气营血理论

12、,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温热经纬,卫,气,营,血,18,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本条指出温热病、湿热病在运用滋阴、通阳上的用药特点。 温热病最易伤阴,救阴不在于补血,而在于甘寒生津。温热往往迫津外泄而为汗,汗出多又更伤阴津,故敛汗亦为救阴之一法。 湿热病,湿属阴邪,热属阳邪,湿热胶结,如油入面,难分难解,湿阻阳气,往往多见恶寒身重之证。此时不能用温药,而当用淡渗通阳之法,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湿热一祛则阳气通达,恶寒身重自除。,五、中医经典指导临证举例:温热经纬,19,六、结论,综上所述,中医经典要时常诵读,温故知新。 经典为我们指明了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 学医者,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教导我们:“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是中医腾飞的世纪”。“四大经典是根,各家学说是本,临床实践是生命线,仁心仁术乃医之灵魂,发掘宝库与新技术革命相结合是自主创新的大方向。”“培养铁杆中医以振兴中医”,这便是我们的神圣使命。,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