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脊髓研究生-PPT课件.ppt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910403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2脊髓研究生-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02脊髓研究生-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02脊髓研究生-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02脊髓研究生-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02脊髓研究生-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2脊髓研究生-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脊髓研究生-PPT课件.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脊髓的发生 (略),第二节 脊髓的位置 和外形,一、脊髓的位置 位于椎管内,外包被膜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连延髓 下端:缩窄变细,称脊髓圆锥 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 新生儿多平第23腰椎之间 成人全长:约4245cm, 最宽处横径为11.2cm。,终丝: 是软膜的延续, 起于脊髓末端, 止于尾骨, 无神经组织, 有稳定脊髓的作用。,二、脊髓的外形,脊髓呈前、后略扁的圆柱形, 有2个膨大: 颈膨大(C4T1): 与上肢的发生有关。 腰骶膨大(L2D3) 与下肢的发生有关。,前肢发达的动物如猴、猿类 颈膨大明显;后肢发达的动物如 袋鼠、鸵鸟腰骶膨大明显;四肢 退化的动物如蛇类则无脊髓膨大; 人

2、类的上肢功能发达,故颈膨大 较大。,脊髓表面可见 6条纵行的沟裂: 前正中裂:较深 后正中沟:较浅,前外侧沟1对:连脊神经前根 后外侧沟1对:连脊神经后根(有脊神经节) 前、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成脊神经,后中间沟:位于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是薄束和楔束之间的分界沟,第三节 脊髓节段,定义:每一对脊神经根相连脊髓的一段 脊髓的灰质属于节段性结构。 脊神经有31对,故脊髓可分为31个节段,颈髓8节 胸髓12节 腰髓5节 骶髓5节 尾髓1节,每个脊髓节段通过一对脊神经支配相应的一个体节。身体 的皮肤、肌肉等器官是由胚胎时期的体节发育而来的,所以每 一个脊髓节与相对应节段的皮肤(皮节)和肌肉(肌节)

3、等躯 体性器官及内脏器官具有一定的神经支配关系,了解这种对应 关系,有助于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 在脊髓的胸1腰3灰质侧角内含有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 在骶24灰质中间带内含有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交感神经 和副交感神经属于内脏运动神经。同属一个节段内支配体节和 脏器的神经构成体脏反射,这可以得到形态学的支持。熟悉 脊髓节段所支配的体节和器官,在针灸的临床实践中具有指导 意义。,临床意义,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在胚胎3个月前,脊髓和椎管等长,在胚胎4个月以后 脊柱的生长速度比脊髓快,形成椎管长,脊髓短的现象。 脊髓节段 相对椎骨 推算举例 C1C4 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 如第2颈节平对

4、第2颈椎体 C5T4 比同序数椎骨高1个椎体 如第6颈节平对第5颈椎体 T5T8 比同序数椎骨高2个椎体 如第6胸节平对第4胸椎体 T9T12 比同序数椎骨高3个椎体 如第10胸节平对第7胸椎体 L1L5 平对第1012胸椎体 如第3腰节平对第12胸椎体 S1Co1 平对第1腰椎体 S1Co1均平第1腰椎体,临床检查时常以椎骨的棘突对脊髓节段定位,脊髓节段 相对椎骨的棘突 推算举例 C4C8 较相应颈椎棘突 如第4颈节平对第3颈椎棘突尖 高1个 T1T6 较相应胸椎棘突 如第6胸节平对第4胸椎棘突尖 高2个 T7T12 较相应胸椎棘突 如第10胸节平对第7胸椎棘突尖 高3个 L1L5 相当于1

5、012 如第3腰节平对第11胸椎棘突尖 胸椎棘突 S1Co1 相当于第1腰椎 S1Co1均平第1腰椎棘突尖 棘突部位,意义:了解脊髓节与椎骨的对应关系,对疾病的 定位诊断和治疗以及麻醉平面的定位具有 重要的实际意义。,马尾 由于脊髓比脊柱短,腰、骶、 尾段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 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 对应的椎间孔。上述脊神经根在 没有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 管内围绕终丝下行,仿其形状称 为马尾或称为马尾神经。 成年人第1腰椎以下已无脊 髓,只有浸泡在脑脊液中的马尾 和终丝,所以临床上常选择在腰 34或腰45棘突之间进行腰椎 穿刺,以免损伤脊髓。,第四节 脊髓的内部结构,一、灰质(呈

6、“H”形) 灰质连合:为中间横行部分 中央管:内含脑脊液(CSF), 向上通第四脑室, 下达脊髓圆锥成终室, 成人此管常闭塞。,每侧灰质分为: 前角(柱)、后角(柱)和中间带,脊髓的灰质横切面,C8,T6,T3,T12,L2,L5,S2,(二) 前角(柱),前角内主要含多极运动神经元,称前角运动细胞,可分 为运动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它们的轴突组成前根,构 成脊神经中的躯体运动纤维,支配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1.运动神经元: 为大型多极神经元, 其轴突占前根纤维的2/3, 分布到梭外肌纤维,传递 随意运动冲动,引起关节 的运动。 2.运动神经元: 为小型多极神经元, 其轴突占前根纤维的1/3,

7、分布到梭内肌纤维,参 与肌张力的维持和腱反 射的功能。,3.闰绍细胞(Renshaws cell) 为小型中间神经元,接受运 动神经元的侧支,其轴突反过来 与同一个或其它的运动神经元 的胞体形成突触联系。 闰绍细胞释放甘氨酸,对前角 运动神经元有抑制作用(反馈抑制) 以保证骨骼肌运动的稳定和准确。,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是锥体系传导路的下运动神经元, 也是一部分下行传导束以及后根进入的部分纤维终止的地 方,因此有“最后公路”之称。所以,当前角受损时(如脊 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由于肌肉失去了下运动神 经元的支配,表现为所支配的骨骼肌瘫痪并萎缩,不能作 任何随意运动,肌张力低下,一切反射消失,

8、临床上称为 弛缓性瘫痪或软瘫。,肌肉萎缩的原因是前角细胞对所支配的肌纤维有营养 作用,当运动神经元静息时,仍有少量终板小泡破裂,放 出微量乙酰胆碱,在终板后膜引起微小变化,维持肌纤维 的正常代谢。当前角被破坏时,肌纤维就会代谢障碍,一 般在受损后2周肌肉就会出现萎缩。,“最后运动公路”:即前角细胞接受三方面来的神经纤维 (1)皮质脊髓束 (2)红核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橄榄脊髓束 中间神经元 前角细胞 顶盖脊髓束 (3)后根进入脊髓的感觉纤维,躯干、四肢骨骼肌,中间神经元,最后公路示意图,(二)中间带(位于前后角之间),1.侧角(柱),仅见胸1腰3节,内含中间外侧核 (为中小型神经元

9、),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核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2.骶副交感核(骶中间外侧核):在骶24节,是副交 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起始核(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3.中间内侧核,位于中间带的内侧部,中央管的外侧, 存在于脊髓全长,接受后根传入的内脏感觉纤维。,(三)后角(柱),后角含多极神经元, 称后角细胞。它们接受后 根感觉纤维传来的冲动, 其轴突有的进入对侧白质 形成长距离的传导束(如 脊髓丘脑束),有的在脊 髓内起阶段内或节段间的 联络作用。,后角由后向前 从形态上可分为: 后角尖 后角头 后角颈 后角底 从结构上分为: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胸核 网状核,1.后角边缘核:位于后

10、角尖部,占脊髓全长,接 受后根痛、温和粗触觉纤维,发出轴突经白质前连合 交叉到对侧,参与组成脊髓丘脑束。,2.胶状质:位于边缘核的前方,有后根纤维的侧支进 入,其轴突分为升、降支,实行节段间联系,为传入信息的整合场所。据研究,胶状质内含有与致痛和镇痛机制有关的神经活性物质及受体。,3.后角固有核:纵贯脊髓全长,在胶状质的前方, 占据后角头。接受后根及胶状质发出的纤维,其轴突进 入同侧或对侧白质,形成长的传导束(如脊髓丘脑束)。,4.网状核:位于固有核外侧的网状结构中,发出的 纤维进入同侧或对侧的外侧索内。 5.胸核:又称背核,位于后角基底部的内侧,仅见 于C8L3节段,接受后根内侧部纤维,其轴

11、突形成脊髓 小脑后束。,(四)脊髓灰质的分层(板层),根据Rexed等的研究, 脊髓灰质可分为10个板层, 这些板层从后向前分别用 罗马数字命名。,板层: 相当于后角尖和头部,是 感觉接受区,接受皮肤初级 传入纤维及其侧支的终止。 发出纤维到节段内和节段间, 参与许多复杂的多突触反射 通路,并有上行纤维到更高 的层面。,板层: 位于后角颈部和基底部,接受后根本体感觉初级传入纤维,以及大脑皮质运动区、感觉区和皮质下结构的大量的下行纤维。因此,这两层与调节运动有密切关系。,板层: 相当于中间带。胸核、 中间内、外侧核均位于 此层。,板层: 位于前角内侧部, 为中间神经元。 发出纤维到板层。,板层:

12、 为前角运动神经元所在。,板层: 位于中央管周围的灰质。 某些后根的纤维终于此处,二、白 质,由大量的有髓和无髓纤维形成的纤维束组成, 可分为三个索: 前索 后索 外侧索 白质前连合: 位于灰质连合的前方, 由左、右交叉纤维组成。,(一)固有束 起止均在脊髓,位于灰质的边缘处,分别叫做前、后和 外侧固有束。它们在白质内上升或下降若干节段后再进入灰 质,具有联系不同节段的功能,媒介节段内或节段间反射。,白质内的纤维束可分为有短的固有束和长的上、下行传导束。,(二)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 后根的纤维进入脊髓时分内、外侧两部分:内侧部为粗纤 维,沿后角的内侧部进入后索形成薄束和楔束,主要传导本 体

13、觉和精细触觉。外侧部为细纤维,在胶状质的背外侧形成 背外侧束(Lissauer束),从此束发出侧支或终支进入后角, 主要传导痛、温觉和内脏感觉的信息。,1.薄束和楔束 位置:在后索内,薄束位于后正中沟的两侧, 楔束在薄束的外侧,起止:两束均来自后根 内侧部的粗纤维,薄束起自同 侧第5胸段以下脊神经节细胞的 中枢突,止于薄束核;楔束起 自第4胸段以上脊神经节细胞的 中枢突,止于楔束核。这些脊 神经细胞的周围突分别至躯干 和四肢的肌、腱、关节的本体 感受器和皮肤的精细触觉感受 器。,纤维定位:由内侧向外侧为骶腰胸颈部的纤维。 功能:传导同侧身体的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和 振动觉)和精细触觉(辨别

14、物体纹理粗细和两点距离) 损伤:如后索病变综合征,脊髓梅毒(脊髓痨),损 伤平面以下同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消失。检查有以下 症状;闭目不能确定运动方向,如指鼻实验(+);闭 目站不稳,即闭目难立,行走步态蹒跚;实体觉消失, 闭目时,摸不清自己熟悉的物体;振动觉消失等。,薄束,楔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2.脊髓小脑束:向小脑传递非意识性本体觉,小脑依据 这些上传信息来调节肌张力和协调运动,可分为脊髓小脑后 束和脊髓小脑前束两部分。,(1)脊髓小脑后束:位于侧索周边的后部,主要起自同 侧板层的胸核(背核),上行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2)脊髓小脑前束: 位于脊

15、髓小脑后束的前方,主要起自腰骶膨大的第层的外侧部,大部分交叉至对侧上行,小部分在 同侧上行,经小脑上脚终于小脑皮质。,3.脊髓丘脑束,(1)脊髓丘脑侧束:位于外侧索前半部,传导痛、 温觉信息,来自对侧后角,即第层和第层中的 神经元发出的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上升组成。,第一级神经元 (脊神经节),第二级神经元 (后角细胞),第三级神经元 (背侧丘脑),白质前连合交叉,(2)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前根纤维的内侧, 传导粗触觉、压觉信息,据认为痒觉也由此束传导。,脊髓丘脑束纤维定位: 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骶、 腰、胸、颈和内脏纤维。临床 上可以采用选择性的纤维切断 术消除难以忍受的疼痛。但

16、内 脏痛必须双侧切断,因为它是 双向传导的。 脊髓丘脑束损伤后:对侧 损伤平面12节以下痛、温觉 减退或消失。,4.脊髓网状束:位于外侧索,与脊髓丘脑束混杂在一 起,起自后角细胞,终止于脑干网状结构,是种系发生上 古老的部分,是维持意识和觉醒状态的重要结构。,5.脊髓顶盖束:位于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脊髓丘脑 侧束的前方,位置表浅,其起始与脊髓丘脑束相似,纤维 穿至对侧,与脊髓丘脑侧束伴行,止于中脑顶盖(上丘和 下丘)。由此传入的冲动是引起头颈转向刺激的来源。,6.脊髓橄榄束:位于顶盖脊髓束的外侧,起始于脊髓 各节段后角和中间带,大部分纤维交叉到对侧前索外侧部 上升,终止于背侧、内侧副橄榄核,在

17、此中继后投射到小 脑。此束传导皮肤感觉和肌、腱的本体感觉。,(三)下行纤维束(又称运动传导束),它们起自脑的不同部位,直接或间接地 止于脊髓前角或侧角,主要功能为支配躯体 和内脏活动,调节肌张力和参与脊髓反射等。 可分为两大类,即: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主 要有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等。,1.皮质脊髓束:属于锥体 系,主要起自中央前回和其他 一些皮质区域,下行至延随锥 体,大部分纤维(75%90%) 经锥体交叉至对侧下降至脊髓 的外侧索,称皮质脊髓侧束; 少量不交叉的纤维沿同侧脊髓 前索下降,称皮质脊髓前束。,(1)皮质脊髓侧束:位 于侧索后部,直达骶髓,沿 途发出纤维直接或间接地终

18、 止于前角细胞。直接与前角 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的 主要是支配肢体远端小肌肉 的运动神经元。,束内纤维有定位安排: 即由内侧向外侧,依次为 颈、胸、腰、骶部的纤维, 支配颈部、上肢、躯干、 和下肢骨骼肌的运动。,(2)皮质脊髓前束:在 前索最内侧下行,有交叉和 不交叉的纤维终止于对侧和 同侧的前角细胞。此束仅存 在于脊髓中胸段以上,主要 支配颈肌和上肢肌的运动。,由此可见:支配上、下肢 肌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只接受对 侧半球来的纤维;而支配躯干 肌的神经元则接受双侧皮质脊 髓束的支配。当一侧的皮质脊 髓侧束损伤后,只出现同侧四 肢肌肉瘫痪,尤其是远侧端的 肌肉,而躯干肌则不瘫痪。,2.红核脊髓束

19、:在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起自中脑红核, 其纤维交叉至对侧下行,终于灰质的第板层。动物的 红核脊髓束比人类的要发达,刺激猫的红核可引起对侧前 肢和后肢屈曲。可见此束对支配运动屈肌的神经元有较强的 兴奋作用,并可抑制伸肌的活动。,3.前庭脊髓束:位于前索外侧部,起自前庭神经外侧核, 终止于第板层。此束主要兴奋同侧躯干和肢体的伸肌, 抑制屈肌,在调节身体平衡中起作用。,4.网状脊髓束:起自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在同侧的前索和外侧索内下行,止于第板层。主要参与对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的控制。,5.顶盖脊髓束:位于前索,皮质脊髓前束的前方。起自 对侧中脑上丘,止于上颈髓的第层。它兴奋对侧颈 肌,抑制同侧

20、颈肌,以完成对视觉和听觉的反射活动。,6.内侧纵束:位于前索,皮质脊髓前束的后方,该束 主要起自前庭神经核,也有来自中脑和网状结构中的一些 核,主要来自同侧,其上行纤维至诸眼外肌运动核,下行 纤维下降至脊髓颈段,止于灰质的板层。其主要作 用是把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协调起来。,第五节 脊髓的功能,1、传导功能:脊髓的上、下行纤维束是感觉和 运动传导的结构基础 2、反射功能 躯体反射 浅反射(见前) 深反射(见前) 内脏反射,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及解剖学基础,一、脊髓横断和脊髓休克 1.定义:脊髓突然被横断并与高级中枢失去联系后,不仅 使受损平面以下感觉丧失和运动障碍,而且失去了躯体反射和 内脏

21、反射,进入无反应状态,称为脊髓休克。 2.临床表现:在横断面以下肌张力降低或消失、外周血管 扩张、血压下降,尿便潴留,无病理反射和发汗反射等。 3.恢复期:依动物进化程度而异,人的神经系统比较高级 复杂,因而休克的时间较长,需要数周至数月不等。由简单到 复杂的反射逐步恢复。,4.解剖基础:正常时高级中枢对脊髓有抑制和 易化两方面的作用。脊髓横断后,失去了易化作用, 使兴奋处于极为低下的状态,即出现脊髓休克。脊 髓的反射恢复后,又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抑制作用, 所以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和腱反射亢进。感觉和运动 功能不能恢复,这是因为传导束很难再生的缘故。,(二)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guard

22、 syndrome),脊髓可因外伤和侧方的肿瘤压迫导致一侧结构发生横断 性破坏,可出现下列症状: 1.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皮质脊髓侧束受 损,上运动神经远损伤)。 2.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丧失,并有 明显的共济失调(薄束、楔束和脊髓小脑束受损所致)。 3.损伤平面12个节段以下对侧身体的痛、温觉丧失 (脊髓丘脑束受损),但粗触觉基本正常(可向两侧传导)。 4.损伤节段平面:弛缓性瘫痪和感觉障碍(前、后角损伤 破坏)。,在白质前连合内主要由脊髓丘脑前束和侧束的交叉纤维 构成,此处的病变主要是损伤上述两束。 病因:多见于脊髓空洞症,髓内肿瘤和脊髓出血等。 症状:主要有分离性节段性感觉障碍:即双侧受损节段 痛、温觉丧失,而粗触觉影响不大,本体觉正常,比病灶平 面低12个节段。 说明:脊髓丘脑侧束交叉纤维偏后,而脊髓丘脑前束则 偏前,所以先出现痛、温觉障碍,然后才出现触觉迟钝。,(三)白质前连合病变综合征,病变部位主要在前角,根据脊髓受累节段,患者通 常有若干肌群麻痹,肌张力低下(反射弧中断),肌萎 缩一般发生在病变后2周。(肌纤维失去神经支配后,新 陈代谢发生障碍)。上述症状可总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 伤综合征。,(四)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谢谢,下次再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